一切的来源和归宿土壤的文化属性成彧

您正在阅读佳福超市的「丧葬系列」栏目。办理超市会员,您将收到每一期的打折手册,提前获取会员专属内容。

一切的来源和归宿——土壤的文化属性

成彧

「关于土壤」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土,地之土生万物者也,壤,柔地,无块曰壤」。更早的《周礼》中说,「以人所耕,而树艺焉曰壤」。管仲说,「有土斯有财,土壤孕育万物,土为万物之母」。马克思说道,「土壤是世代相传的,人类不能出让的生产条件和再生条件」……

「土壤」,《辞海》中的释义为:「地球表面陆地上具有一定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是岩石的风化物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发展的。它能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对耕地上的土壤起着影响作用。」

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有着自身发展,长期演变的历史过程。它与自然界其他层面——大气,水分,生物和岩石共同处于永恒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的转移、循环和交换,它的形成是各种自然因素和时间长期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具有肥力,为植物提供生长基础,也为动物提供食物,为人类提供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肥力是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物质最本质的特征,满足了人和其他动物「食」的生物本能的需要,是维持生物圈运转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土壤的形成过程悠久,并具有地域性,在不同的地域成分和性质都有着巨大差异。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土壤见证了地球的兴衰和变化,生命的诞生和消亡,它都以旁观者和接纳者的姿态默默注视着整个自然界。人类生活在陆地上,人类的生活依靠土壤。土壤无处不在,数量巨大,作为一种并不稀有的材料,它廉价并易取得,远离价格炒作。土壤的这些特性使它十分纯粹,使土壤这种材料本身的意义十分凸显,而非其他附加的无价值的「价值」意义。

「关于安葬」

死后进行土葬,回归于土,几乎是全世界任何时代大部分人类的共识,从原始社会起人们便开始土葬。

《圣经》旧约中,创世纪第三章第19小节,神对亚当说,「fordustyouareandtodustyouwillreturn(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所以基督徒遵行圣经「人死必须安葬于土」的教训。此外还有其他的例证,如亚伯拉罕也在逝世后被人埋葬(参见创世纪15章15节);雅各临终前也遗命约瑟起誓,要将他的骸骨带出埃及,葬在他列祖所葬的地方(参见创世纪47章30节);约瑟也同样遗嘱弟兄们将其骸骨带回故土安葬(参见创世纪50章25、26节)。

在新约时代,主耶稣的身体被人从十字架上取下来,用细麻布包裹,安葬在石头建成的坟墓里(参见路加福音23章52、53节),是故,纵观圣经历史,从始祖亚当到主耶稣,无一例外都在人死后,用布殓好,把遗体葬在坟墓里。

虽然在基督徒中,有一部分人也支持其他丧葬方式,因为圣经并未明文禁止火葬,或定出一种安葬方式。而在中国多数民族,尤其是汉族人中,土葬这一观念则更加固执,《周礼》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韩待外传》说,「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礼运》也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首先,这样的观念同人们的居住环境有关。我国中原地区农业社会视土地为生命之本,人们认为人死后埋于土中,才是得以安息的最好办法,「入土为安」便成为汉人的信念。其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也使人们青睐于土葬,以保存完整的躯体(遗体的腐烂是人们无法控制的,所以古代人们尝试用各种方法防止腐烂)。然后,在阴阳五行中,「土」居于中位,是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且汉族崇尚黄色(黄色实为土色)。最后,土葬对于封建制度而言,是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差别的丧葬方式,土葬可以保存逝者的遗体,还可以建造雄伟的陵墓和其他附属建筑,如墓碑,石人石兽等,还可以进行大规模的陪葬,也提供了生者追悼逝者的实在的场所,更可以成为统治者人心治理的一种手段。

「关于夯土」

我认为,夯土,是最能保持土壤本性的一种加工方式。

孟子说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此处的「版筑」就是夯土建筑,「版」就是夯土时所需要的模具。在中国,古代宫墙,长城等大型建筑都有夯土作为地基和墙体;在中国东南,也有历史悠久的土楼建筑,至今还在使用;在今天的农村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的夯土建筑仍在被利用,在我国,夯土的应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在欧洲,夯土同样是古老的建造技术,法国里昂的一位建筑师Fran?oisCointeraux通过出版于年的《乡村建筑学校第三册》推广健康的、经济的夯土建造。在非洲喀麦隆的原始土地上,也可以见到许多形如拇指的Musgum泥屋,它使用了土作为材料,同时利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结构。

随着现代建筑的兴起和现代材料的广泛应用,夯土建造一度式微。但如今由于能源危机等各种原因,夯土建造又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使用夯土,越来越多的新型现代夯土建筑开始出现,如美国的RickJoy(美国亚利桑那州的Palmer-Rose住宅),德国的MartinRauch,中国的王澍(杭州的「水岸山居」)和张永和。

之所以说夯土是最能体现土壤本身性质的加工方式,这与夯土的实施方法有关。夯土的取材,就是直接取土壤,调整其中砂石,粘土,水的比例,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开始夯击,尽量减少颗粒空隙。在整个过程中,土壤本身的成分并没有根本性的破坏和改变,更没有加入化工材料,也没有进行高温烧制等化学变化过程,夯土的整个加工过程,都是单纯的物理变化,土壤还是土壤,除了颗粒更加致密外,并没有其他变化。所以我更青睐这样的加工方式,这能保留土壤本身最纯粹的魅力。

山西省朔州市·广武明长城

山西省朔州市·广武明长城

杭州·水岸山居

水岸山居的墙壁细节

山西省太原市郊区农村的夯土墙

「关于我的创作——缘起」

家中有几位逝去的亲人。他们之中有的人陪伴我成长,有的人在我出生前就已经去世,有的人一生有着很辉煌的经历,有的人我也只有着模糊的记忆。他们与我的关系或亲或疏,他们一直存在在家庭聚会的谈话里,和姥姥给我讲述的故事里。

我来自山西太原。这是一个黄土高坡上的省份,坐火车经过华北平原,进入山西省时,绵延不绝的山脉映入眼帘,几乎无尽的隧道使手机信号时断时续。虽然我并不愿意依据地域给任何一个人下定义,但我望着窗外的朴实无华的山坡时,作为一个山西人的实感变得非常强烈。乡土,家庭,血缘,我突然想到了这些词语。家中逝去的那几位亲人,我并不想就此忘记他们。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为他们制作纪念物。

我开始从姥姥那里认真地重新听取一遍以前听过但并不在意的故事;我开始联系在远方的之前甚至不清楚怎样称呼的亲戚,确认他们父辈的人生轨迹;我力所能及地访问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在各式各样的土地上。

这样的纪念物就是一个骨灰盒,虽然并不被实际使用着。

采集土壤

我收集了这些亲人一生中生活过的,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的地域的土壤,按照他们在各地生活过的年份计算土量,制作了他们一生的轨迹图。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纪念物。作品的制作大约用了6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通过这些颜色质地都差异巨大的土壤的触感,具有力量的夯击的动作,我每天都在回忆着他们的经历,我们之前的每一次的会面,当时发生的故事和对话,甚至还有动作,我感受到了与长辈们的强烈的联系,虽然他们已经离去很久了。

夯击过程

「故事」

姥爷(-)

姥爷陪伴我19年。他在我刚满19岁的那个夏天去世。

比起对我好得几乎算溺爱的姥姥来说,姥爷可以说是非常严厉的了,这让我小时候一度很不喜欢他(这也让我非常后悔)。我现在还记得有一次我很小的时候,大概只有他大腿高吧,做错了什么事或者说错了什么话,在电视机前面被姥爷在额头上重重地弹了一下,非常疼。

他有一辆骑了很多年的凤凰二八,黑色的车身和敦实的链条转动的声音,我特别喜欢坐在这辆车宽阔后座上,风仿佛都会凉爽许多。后来这辆车居然丢了。姥爷去买了一辆同款。但可能是因为后来生产的原因,这辆车看上去远没有原来那辆结实,我也再也没有坐过。

小学时候经常需要家长签字。于是我十分擅长模仿我姥爷的「已背会,家长」这几个字。每天下午我放学回家的时候都会看到他靠在窗边在夕阳的沐浴下听半导体,声音沧桑的主播在谈论着全球政治局势。

爷爷(-)

爷爷在我出生前就已经去世,除了父母长辈的口述之外,我对他没有任何记忆。我只知道,比起被家里描述得如同泼辣毒妇一样的奶奶(同样没有任何记忆)来说,他不仅太和善了,甚至有一点窝囊和委屈。

爷爷一生过得非常本分平淡,全部在农村和县城里度过。全部素色的土壤与他本人气质应该很像,据我推测。

做这件作品的时候,我不断地想起他。这个在我记忆里几乎一片空白的人,以这样的方式不停地出现在我的脑海。

大老舅(-)

山西定襄人都把自己姥姥的兄弟称为「老舅」,大老舅就是我姥姥的第一个弟弟。

大老舅家有一大片玉米地。没到玉米收成的季节,他就会亲自送玉米到太原给姥姥,顺便再住一段时间。小时候他对我而言就意味着很多新鲜好吃的玉米。他老了身体不方便了以后就会派他儿子来,送玉米,还有黄豆面,做成一种名为「豆馓子」的稀饭,放小米,有时候加南瓜,喝过的都说好。

我是他姐姐的外孙女,也算不上多近的关系。但是每次去他家他都会准备各种我喜欢吃的东西,问我想吃什么,没有就会马上出去买,即使有时候我只是随口一说,过一会儿桌子上就出现了。

大老舅前年去世了。

去年去他家的时候,只剩下大老妗(妗:舅妈)一个人。她还是会像以前一样给我弄各种吃的。但是那个经常坐在沙发上用报纸卷烟的人再也见不到了。

二老爷爷(-)

二老爷爷是我姥爷的叔叔,人生就像历史书一样。

出生于民国初期,在西北上了大学,供职于国民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在东北,河南,湖北等地都做过工程师,还在北京参与过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和建设。可以说他的履历和整个中国的兴衰项链,他走过的地方就是中国地图。

他终老与湖北十堰。湖北十堰的土壤,土质粘性非常弱,难以夯实,接触过后会在手上留下些微金属般的光泽。看着山西从经济强省变成资源大省,从山西,这个土壤十年的地方走到以工业为主的南方城市,二老爷爷走了85年的曲折道路。

考中央美院时我学的是建筑,家人经常用他的经历鼓励我。我一度觉得离他很近。

二老姑姑(-)

我和二老姑姑的交集,可以说不是很愉快。

大概是我4,5岁的时候,她来姥姥家作客。姥姥有一件衬衫,觉得很适合二老姑穿,就要送给她。而我以为她是要来抢走我姥姥的东西,我就赌气似的把那件衬衫往她头上扔,她拿下来,我再扔,反复数次。

二老姑的一生非常戏剧化。早年间他丈夫抛妻弃子只身去香港经商,在那边娶了新妻子。新妻子死后又把二老姑接到香港去生活。她丈夫死后,她为了「落叶归根」才回到家乡,而且一身病痛,生活十分不便。

后来她渐渐地很少来姥姥家了。再后来就不来了。

有一天我终于注意到,问姥姥为什么最近几年二老姑姑不来了。

姥姥说她已经去世了。

……那份愧疚再也无法消解了。

制作过程

「作者资料」

成彧

生活简历

年出生于山西太原

-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家居产品设计专业

年6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

现学习生活于日本东京

艺术简历

年作品《归——夯土骨灰盒》获得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三等奖

「作者访谈」

1.如果没有任何外部压力(比如毕业设计),你还会创作么?为什么?

对我来说,创作是一件有感而发的事情,创作的冲动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冲动往往来源于周围的现实。如果没有激起我表达欲的事情发生的话,就算有所谓的「外部压力」,也不可能做出好的作品,还不如不做。所以这个问题也没有定论,它取决于现实生活。

2.可以具体谈谈吗?

就《归——夯土骨灰盒》这件作品来说,我一开始是对土这种材料很感兴趣,于是开始研究它的一些物理,化学,文化方面的属性。我是一个比较







































哪里能治好白癜风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zxiaowanjia.com/gnqf/gnqf/87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