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家园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与变迁

TheCulturalTraitsoftheMinorityNationalitiesandTheirChanges

张桥贵,白族,云南剑川人,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大理大学党委副书记、大理大学校长。

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形态多样性、分布立体性、环境适应性、传承神秘性、认同全民性的特征,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除了已得到广泛认同的文化融合外,还有文化区域化、文化流失和文化退化。

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变迁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一)形态多样性

少数民族文化以其多样性的特征而闻名于世,就以宗教文化为例,几乎世界上的各大宗教,以及各大宗教的主要流派都为中国少数民族所信仰,宗教文化多样性的特征非常显著。

少数民族不仅信仰佛教中的汉地佛教流派,如云南的白族等许多少数民族,汉地佛教的寺院遍布城乡村社,自古有西南的“佛国”之称。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还普遍信仰佛教中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并留下了大量的藏文和蒙古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的佛教典籍,对这些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傣族等少数民族普遍信仰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并留下丰富的巴利文佛教典籍,佛教几乎成为这些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对这些民族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白族还曾信仰印度佛教密宗的阿叱力教,并留下一批相关的经典文献。

伊斯兰教、基督教中大的派别,大的差会多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有所传播和发展。

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化亦以多样性而著称于世。民族服饰的艳丽多姿,丰富多彩,已经是人所周知的了。服饰成为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有形文化表现形式,可以说每个民族都有代表本民族特色的服饰,没有哪两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是完全相同,甚至同一民族内部不同支系的服饰亦相异甚远,可以说到底有多个款式的民族服饰将是一个难以完全统计的数字。民族服饰中的审美情趣亦迥然有别,东北的朝鲜族以白为美,以白为高贵,而西南的彝族则以黑为美,以黑为高贵。

各民族所吃的粮食区别不大,从物质性来看,大体相同,然而,如何吃这一文化过程则相差甚远,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饮食,多样性的特征也十分显著。

住房亦随着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观念的不同而差异甚远。随着各民族聚居区的海拔呈立体性的分布,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区,各民族的住房则由简单、轻巧便于通风透气的竹篱房逐渐向越来越厚实、保暖的土墙房过渡,其显著特征是海拔越高墙体越厚,房屋内部的梁、柱也越粗壮。

(二)分布立体性

占中国总人口不到10%的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分布在中国的70%的疆土上,而且主要是分布在中国的边远地区。伴随着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分布特征亦呈现出立体性的分布特征。

聚居地分布在海拔较低地带的民族主要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傣族、水族、布依族、壮族、黎族等民族,分在海拔最高地带的民族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藏族、珞巴族、门巴族等民族。其他民族的聚居地分布在这两头的中间地带,内部亦呈现出立体性的特征。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适应其立体性生态环境的产物,呈现出明显的立体性特征。从生产生活方式来看,傣族、水族、布依族、壮族、黎族等分布在低海拔地带的民族,主要种植水稻,其文化具有浓厚的稻作文化的特征,饮食以稻米为主,农业祭祀亦围绕着水稻的种植而展开,水在其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中居于十分显要的地位,住房和穿戴适应低海拔热带地区的特征。而藏族等分布在高海拔地带的民族,主要以种植耐低温干旱的青稞为主,兼以放牧牛羊,其文化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的特征,饮食以耐饥寒的青稞面、牛肉为主;山林、冰雪在其农业祭祀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山在其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中居于十分显要的地位,住房穿戴厚重而保暖,体现出适应低海拔寒带地区的特征。

(三)环境适应性

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产物的总和,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特定环境中从事以上活动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类适应特定的环境的产物。能够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而积淀下来的文化,都与其特定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

一般来说,聚居在低海拔地区的民族,其文化都有适应低海拔热带地区的特点,其住房轻巧通风,具有明显的纳凉、易散热的特点;其服装有薄而短的特点,其饮食有素和酸的低热量的特点。而聚居在高海拔地区的民族其文化都与高海拔、寒冷的气候相适应,其住房厚重而较封闭,具有明显的保暖、不易散热的特点;其服装有厚实保暖、色深吸热的特点,其饮食有油荤和耐饥抗寒高热量的特点,为防止油腻的食物因冷却凝固而难以消化,往往伴随有在火塘边就近饮食的文化传统。

(四)传承神秘性

在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中,往往带有神秘的色彩。比较典型的是讲述本民族历史渊源的神话史诗,其传承过程中伴随有传统的宗教祭祀,或神圣礼仪,由本民族的祭司或巫师亲自演唱,认为唱这种史诗时要做到字正腔圆,一个音也不能出错,出错了会死人或将招来灾难。

巫师及其巫术的传承中,亦伴随有神秘性。巫师的传承分为阴传(又称神传)和阳传(又称人传)两种,大凡本领高强的巫师和具有极大杀伤力的,对人危害很大的巫术都是阴传的,阴传的对象有众多的条件限制,其人的人品,为人处世的准则等都是首先要考虑的。而且数目极其有限,往往是前任阴传巫师死亡而补缺,缺一补一,其人由本家族内部聪慧而品行端正者中产生。

(五)认同全民性

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于一个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就难以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宗教甚至高民民族,它尖锐地并且毫无例外地区分着人群。”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具有全民性的特征,尤其是全民信教的民族,往往以是否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作为衡量一个人是不是“自己人”的标准,是否信奉某种教,是否遵循该种宗教的教规,成为全民信教的民族内部相互认同的标志。

前苏联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实践也表明了由宗教信仰的差异而导致的宗教矛盾和宗教冲突,往往成为由民族分裂主义情绪而引发的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的喷火口。因此,对本民族宗教文化的认同和信仰价值观念趋同的全民性,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缺乏对本民族宗教文化认同的民族是没有凝聚力的民族,缺乏民族凝聚力的民族是没有战斗力的民族,没有战斗力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而且“民族融合的最好工具是宗教”,直到“目前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与一个世纪前一样仍然是立陶宛人和穆斯林人自我识别的主要成分”。伊斯兰教保持了穆斯林民族的凝聚力,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道教促进了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推动了中国各民族的融合,增强了中华民族多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一历史事实,却尚未为学术界所。倒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早已意识到这—问题,因此在占领台湾期间搞“皇民化”运动时,大肆破坏和烧毁当地的道教神像,搞所谓的“神像升天”,强迫中国人信奉外来宗教,企图以此分化和瓦解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凝聚力。

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程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异民族文化的趋同、认同乃至逐渐融为一体的文化融合过程。从文化融合到民族实体的融合是两个连续相关的过程。在文化融合的阶段,原来的民族实体仍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许多融而未合的各自特征,因而民族融合的过程本身尚未完成。如在此阶段由于尚处于文化上相互融合阶段的民族之间发生严重的群体冲突,观点有严重的分歧,或者政府对弱小、后进民族有某些优惠照顾的政策性倾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弱小、后进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加强和稳固,从而反作用于民族融合的过程。近些年来,有许多以往划归为汉族的与少数民族有关的群体纷纷要求恢复其族称,更改族属为少数民族,便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

民族文化变迁的速度往往各不相同,狩猎和游牧民族的文化变迁速度显得相对缓慢,其原因并不在于这些民族缺乏创造力,而是由于生态、人口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狩猎和游牧的生活方式需要人们处于不断的迁徙状态,有限的食物供给和不断的迁徙流动使得出生率较低,从而限制了人口的数量。

(一)民族文化融合

民族文化融合和民族文化同化,是两个不相同的文化趋同过程,其区别在于民族文化融合是自觉的、自愿的、和平的,而民族文化同化则是被迫的,并往往伴随有压迫和暴力的行为。中国各民族文化融合总的趋势是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于汉民族文化,人口少的弱小民族文化融合于人多势众民族的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于汉民族文化的现象早已有之,是中国各民族文化融合中的主流现象,史书上记载后进少数民族时往往有“渐习华风”等语辞即为此一现象。汉化是一个漫长而不间断的历程,至今仍在进行,不仅包括服饰、建筑等物质性的,还有语言、宗教信仰等非物质性的。满族从入关广泛地接触汉文化到现在已基本完成文化融合——汉化也不过经历了多年的历史,而作为全国第三大民族将近有一千万人口的满族中,现在普遍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等外国语的人比能讲一口流利的满族语的人还多。能顺畅地用满族语交流的满族人已很少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全面交融,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行,少数民族使用汉语的人数在不断增多,汉化的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社会、经济、文化领域中各民族互相间的接近、趋同,是民族一体化(融为一体)过程的基本实质。没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逐渐趋同,就不能形成稳固的民族统一体。中国之所以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大国,与各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宗教文化方面的内在联系也是一脉相承的。

宗教文化上的统一和认同感,往往是一个多民族共同体在政治经济上统一的思想文化基础。当然,促进异民族之间进行思想文化交流及至民族实体融合的要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政治、军事等因素肯定发挥了各自的作用。然而,宗教认同的要素在其中也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古往今来不同宗教信仰民族之间的宗教战争,强化了民族内部的宗教特征,也强化了与信奉异教的异民族之间,甚至同一民族内部信奉不同宗教,或同一宗教的不同宗教流派信徒之间的分化。

“民族自我意识不仅同地域政治形式,而且在同集团共同体意识的其他形式,首先是宗教共同性和阶级共同性相互起作用。”在中华民族自我意识(认同感)的形成过程中,道教在较大范围内发挥了宗教文化共同性的作用。北魏末期(-),今陕西彬县的羌族部落中已信奉道教,并雕造道教造像碑。这是这部分羌族部落向汉化迈出的第一步,到唐中叶就逐渐融合于当地的汉族中。道教在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文化认同中,起到精神纽带的作用,曾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而激化的民族矛盾。尤其是元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封建割据和边疆地区半分裂、半独立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能将包括今天的五个民族自治区及云南等边疆民族地区纳入中国有效版图的王朝,这个功绩是无法估量和不可磨灭的。而在此过程中,道教以合作者姿态,积极疏通蒙汉关系,频繁地为元王朝举办超度死于其铁蹄下的汉族生灵的全国性斋醮仪式等,所做的积极贡献,是其他任何宗教都无与伦比的。

在民族形成和融合的过程中,共同的宗教信仰强化了民族构成诸要素中共同文化的要素。

(二)民族文化区域化

世界各民族都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发展了带有本民族特色、为本民族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有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受影响民族文化迅猛发展的催化剂,能促进受影响民族文化的迅速发展,又可能是受影响民族文化的消亡剂,能把受影响民族的文化推入困境,促使受影响民族文化解体,把原来连为一体的民族文化逐步分割成块状的区域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社会交往和经济联系的加深,各民族迁徙以减缓中心地带人口膨胀的压力,必然会带来了民族文化的扩展、交往、互渗和融合。同一民族分散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必须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之相适应。地理位置上的差异,使其与不同的民族交往、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时间和程度以及方式是不一致的,从而培植了民族内部各具区域特色的区域文化。

面对强大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一般采取两种态度:迎接和回避。

采取迎接态度的民族,一般具有比较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外来文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其文化结构是开放性的结构,能吸取外来文化中的先进成分而又不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对借鉴外来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以充实、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心。

一个民族分布在广阔的地域,在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中,需要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适应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会促成民族文化的区域化。而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是不同步、不平衡的,往往是交通便利的地方首受其惠,长此以往,必定会加剧民族文化的内部分化,加大原有的差异,扩展原有的差距,促成民族文化的区域化。

民族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为适应新的环境、形势,吸取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充实自身,就要发挥自己的应变机制,分解原有的文化,以便与新吸取进来的文化成分配套、建构,以达到其功能优化。

民族固有文化吸取外来文化的过程不是同步进行的,更不是同等程序上吸取的。民族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有深浅之分,吸取外来文化有先后之别。因而,民族文化在分解之后,重新建构,以正常运行其文化功能时,会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文化块状分割。仅以云南白族为例说明。

从农耕经济文化来看,云南操南部方言的白族文化是典型的水稻文化;操北部方言的白族文化具有旱种文化的特征,主要是以种植玉米、马铃薯、荞子和燕麦等旱地粮食作物为主;操中部方言的白族文化则两者兼而有之。

这三个方言区的白族之间,在价值观念、心理素质、语言、文学、艺术、建筑和各种风俗习惯上,都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三个区域各自的文化特征都比较明显而易见。在这三个白族区域文化之间,如果说中部方言区的白族文化与南、北两个方言区的白族文化之间是同大于异,能勉强成立的话,则南、北两个方言区的白族文化之间则很显然是异大于同了。而南部方言区的白族文化与当地的汉族文化之间,以及北部方言区的白族文化与当地的傈僳族文化之间,则是同大于异。很显然,云南白族的文化至少已被建构、分割成三个文化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三种区域文化。在同一省内,连成一片的白族文化尚且如此;那么分布在不同的省份,没有连成一片,支系众多,长时间远距离、大幅度的频繁迁徙和多向性流动的其他民族,他们民族文化内部的区域分割之纷繁程度更可想而知了。

民族文化的区域分割,是不容忽视、更不容否认的事实。由此要提到的是,既然民族文化有被分割成区域文化的现象,那么,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就应该充分正视这种现象,不能以局部的区域文化来代表整体的民族文化,不能以先进区域的文化来掩盖后进区域的文化,也不能反过来,以后进区域的文化代表整个民族的文化。有必要多探讨具体的区域文化,而少谈泛而空的民族文化,只有在深入考察民族区域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宏观地把握民族文化的整体构架。

区域文化经过充分的渗透、融合,内蓄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在某一区域站稳脚跟,就有开始向外传播、发展,寻求新的版图的欲求。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城镇的人类文化有日趋相同的一面。但是,文化深受区域环境的制约这一特征的存在,而终将形成各具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民族消亡了,民族文化地域差异将永远存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都需要有一种各自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其相适应,而形成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系统,区域文化将取代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只有当它在当地得到普及,并已基本稳定下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接受,并对人们的社会活动和行为准则起规范作用,才向外传播、发展。区域文化的向外传播和发展呈波浪式的向外推进,每到一个地方,都因与当地的固有文化融合、重组、建构而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异。一种文化向外传播、发展,推进的距离越远,适调过的自然环境差异越大,沿途与当地的固有文化发生融合、重组和建构的机会、次数越多,融合的程度越深,重组越彻底,建构越完整,就离这种文化的本来面目越远,有的后来以致面目全非,而融合、重组、建构成沿途文化经过多次筛选后凝聚而成的文化系统,经过杂交、优化组合后的文化比原文化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大的生命力。

文化依附于人类,区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向外传播、扩展,都依赖于该区域人们的活动。封闭落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也是封闭性的,难以向外传播、发展。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也制约着文化的传播、发展。优越的地理条件,便利的交通,能促进和诱发文化的向外输送。反之,交通闭塞,文化的隔离机制强的区域,文化就不易向外播送,也难以引进外来文化而使自身得到充实、发展。

(三)民族文化流失

民族文化流失的速度在提速!而其中流失最快的是语言,其次是服饰、歌舞、建筑等。在多年间,人口仅次于汉族和壮族的中国满族近千万人口中,能用满语进行流畅地交流的人已很少了。在听到许多少数民族青年能操一口流利的汉语的同时,标志着民族语的使用率和应用范围在缩小。

中国最早的猿人——元谋猿人发祥地的元谋县县城附近的傣族在民国年间仍通行傣语,后因官军进驻村寨,要求当地人讲官话(汉语)。年本人去调研时仅有70岁左右的个别老人能讲傣语,中年人略知几句日常用的傣语,而青年人则已将讲傣语视为历史上的事情,前后仅半个世纪一种民族语就将在一个地区流失。

民族服饰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民族服饰基本上是手工制作,制作的周期长,要花费大量的劳动力,成本远远高于市场上购买的普通服装,使许多少数民族穿得起汉族服装,穿不起民族服装。再加上国家出于禁毒的考虑,禁止种植织麻布的基本原料——大麻,也使民族服饰的传承带来危机。

电视在广大民族地区,尤其是乡村的普及,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许多不会讲汉语的山村少数民族青少年也能演唱汉语流行歌曲,汉语流行歌曲的风行,与传统民族歌曲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有些民族信奉基督教以后,按照一些地区内部的教义、教规,不唱民族歌、不跳民族舞、不搞传统的宗教祭祀和婚丧活动,致使信奉基督教的一些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大量流失。传统的民族建筑也在快速流失,如在纳西族、彝族、傈僳族和独龙族等民族的支系中盛行的垛木房和木楞房,连墙体在内的整座房屋要由上百棵树林构成,对森林危害太大,对长江中上游等国家水土保持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构成危害,其继续存在的价值值得怀疑。

(四)民族文化退化

有些民族,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后来,为躲避外来民族的侵袭而避迁到深山老林中去,致使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发生障碍,往回走到更落后的状态中去。云南的苦聪人就有这种情况。早在清代,他们就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后来避迁回到原始森林中,停滞了自身的发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才把苦聪人从原始森林中请出来,此时他们的社会已往回走到原始氏族部落公社阶段,处于半游猎的文化状态。这是文化的发展发生障碍,而导致文化退化的典型事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一些人类学家已注意到这种现象,认为当时仍处于原始状态的族群,是由于某种原因而致使他们的发展遭受挫折,发展受到障碍,而发生了文化退化。这种看法提出来后立刻遭到以泰勒为首,把当时仍处于原始状态的族群及其文化一律视为“原始文化的遗留物”这种观点的人的竭力反驳。从苦聪人的文化退化这一现象来看,文化退化并非像泰勒等人所批驳的言之无据,只不过是言过其实罢了。外来民族的冲击,战争失利,自然灾害,疾病等种种不利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封闭、内部功能整合过死的文化系统产生退化的现象。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篇幅所限,注释从略。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

编辑:余文兵吴鹏贾淑凤

编辑助理:胡煦晖彭波

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mzxyrlx

.







































北京白癜风哪家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zxiaowanjia.com/gnqf/gnqf/87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