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

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宋代茶文化的重要内涵

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宋代茶文化的重要内涵。茶在佛教中的发展,由自然药用到佛门礼仪,再演化为寺院口常生活的一部分,最深层的原因在十茶一与禅在精神观念上的一致性,如茶道具有修炼身心的作用,这和佛教的参禅极为相似;禅宗讲究“自悟”及“平常心”,茶木世俗之物,茶事活动本身也很平常,但是要达到高深的境界还是需要悟性的,赵州和尚“吃茶去”的日头禅即是茶禅相通的最好力证。因此可以说,中国茶道“几乎摄取了禅宗思想巾一切精华,故茶道与禅宗几不可分”,而所谓的茶禅‘味就是指“茶道精神和禅学精神的相通、交融”,二者在咏茶诗词中交相辉映,营造出浓郁的茶禅交融的审美意境。

这种意境在唐人的咏茶诗中己有所体现,如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云:“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钱起《与赵茗茶宴》诗云:“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在时令情景与禅境的融合中,体现了禅茶悠然自适的平常心及类似道家“忘言”的清远境界。两宋时期,随着茶风与禅风的同时炽热,茶禅二位一体,水乳交融,成为一种文学形态,宋人在吟咏茶饮的同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渗入禅意,营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茶禅意境。如宋库《谢答吴似郎惠茶二绝句》诗云:“夜嚷晓吟俱绝品,心源何处染尘埃”;文彦博《和公仪湖上烹蒙顶新茶作》诗云:“蒙顶露芽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烦醒涤尽冲襟爽,暂适萧然物外情。”

两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思想弥漫于学术文化领域,“外儒内佛”成为宋代文士普遍的精神追求,在参禅悟道中排解苦闷烦恼、寻求心灵慰藉也是宋代文人普遍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和饮茶结合就更显得意味深长了。水边桥头,虚堂静室,诗人慢慢品吸着名茶,茶的香味醇厚甘美,冲淡了尘世的烦扰,涤清了心灵的污垢,所谓的功名利禄、荣辱沉浮都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在茗饮的天地中,诗人品吸的不仅仅是绝品茶味,还有那份暂忘凡尘、通乎禅理的审美情趣。

在这种清幽深远、超然物外的审美意趣之外,宋人还在茶味禅意的交融中感悟到了人生的况味,如王洋在《尝新茶》一诗即言:“人间富贵有除折,静中此味真殊绝。谁言僧饭独萧条,胜处谁容较优劣。”新茶如云似雪,让诗人得以忘却烦优,静下心来细细品嚷,在清甘幽苦的茶味中,诗人骤然领悟到人世的多变,富贵的无常,心灵趋向平和,精神得以开释,仿佛与悠远的禅境融为一体了,随缘自适、返璞归真的禅意也在潜移默化中传达开来。这种世俗化了的禅意在宋人的茶诗中时有呈现,如周必大《次韵王少府送焦坑茶》诗:“初似参禅逢硬语,久如味谏得端人”,吴则礼《携茶过智海》诗云:“茗碗才尝正焙新,透出老禅三昧眼”,陈崖《煎茶峰》诗云:“品茶懒检茶经看,舌本无非有味禅。”可见在宋人眼里,处处烹茗处处禅,茶事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参禅的过程,佛学哲理、人生观念均与日常饮茶融为一体,禅味即茶味,茶境即禅境。

茶文化与道家的关系源远流长,茶文化的自然性质自始即与中国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念相契合:且“茶生于灵山妙峰,承甘露之芳泽,蕴天地之精气,而赋清灵、玄幽之察性,与道家淡泊、清灵的心态一致,与文人脱逸超然之情怀符合”。因此,道家思想在宋代咏茶诗词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一是反映了文人藉茶对羽化登仙的神往,一是呈现了文人在茶的品饮中达到的道家“忘言”境界。

首先,追求长生不老,修仙得道是道家的根本信仰,而茶之药性又使人不眠,目.使人有轻身换骨的飘然之感,自然而然地被道家视为成仙的灵药之一。这种思想又深深影响了喜好饮茶的文人,并被咏诸于诗词,唐代诗僧皎然在《饮茶歌送郑容》一诗中言:“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卢全的千古绝唱《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云:“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些诗句都很好地论释了“仙道”精神与茶文化的奇妙结合,反映了文人们对于羽化登仙的神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zxiaowanjia.com/qtxg/qtxg/156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