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这本书,是美国研究成果,却拿准

北京青春痘的最好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368658288694&wfr=spider&for=pc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国际化的眼光也随之变得更加高远,身边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入国人的法眼。比如,拥有巨无霸三星、芯片研发生产高地的韩国,以及那个曾经欺凌过我们几十年的日本。

最近,一部喜剧片《唐人街探案传奇3》,正在国内上映。看完之后,觉得这部电影处理比较巧妙,核心故事发生在中国成长、日本生活的父女两个人身上,机智避开了日本人“忠”“孝”的观念,不至于引起人们的质疑。

看完这部电影,更使我想起了一本书《菊与刀》。这本书,在中国大陆出版已经超过30年,并且获得再版重印。作为关心祖国成长的每一个人,在闲暇之余一定要认真读读这本书,多了解一下近邻日本。要知道,他们可不是一个对我们视而不见的国家,早在民国时,先人就说他们已经把我们中国搬上手术台解剖了很多遍。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委托研究成果

相信很多朋友都读过这本书,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之所以比较薄,可能主要是因为这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成果,首先是一项委托研究成果。

话还得从头说起。国人最为熟悉的二战时告诉我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同盟国接连胜利,日本的失败只是一个早晚的问题。作为盟国主导国之一,并且最有可能攻入日本本土的美国,必须尽快拿出战后对日政策。这个时候,美国政府却一下子傻眼了,发现他们对日本并不了解,就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工作。

这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也是受托研究者之一。她的研究方法,其实就是国人最为熟悉的调查研究方法。首先,她拿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开展了类似于访谈式的调查。其次,她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形成了报告。

研究的结论,与最后出现的结果高度一致: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局势明朗后,研究成果整理出版,并在日本引起了强烈反响,日本学界专门进行过集中讨论。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重要密码

根据作者的观察,不平等已成为日本民族有组织的生活准则,既是最容易预计,也是最广泛被接受的。承认等级制的行为对日本人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接触日本人,彬彬有礼是我们的第一感觉。其实,这只不过他们各安其分的一个表现罢了。日本人的每一次寒暄,每一次相互接触,都必须表示出双方社会距离的性质和程度。一个日本必须学习在哪种场合该行哪种礼,而且从孩提时就得学习。我们中国人以及其他国家的人们,当然也要根据情况来表达自己的彬彬有礼,但我们都不会像日本人那样成为一种必须的动作。

日本人喜好并且信赖他们那一套繁密的行为规范,是有其当然的理由的。这种规范保证了遵循者的安全,它允许对非法的侵犯进行抗议,并可以加以调节以适应自己的礼仪。更为重要的是,它要求相互履行义务。

就像大家都知道的明治维新,在这之前日本国内危机已达到顶点,从一般平民直到幕府将军,每个阶级都欠商人和高利贷的债,人数众多的非生产阶级和巨额的财政支出已无法维持。这种情况下,倒幕运动可谓一呼百应。

天皇的支持者要使外国人屈辱,并把他们驱逐出去;强大的外样大名(关原之战前与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或战时曾忠于丰臣秀赖战后降服的大名,属于这一类的叫做“外样大名”)是倒幕派的先锋,他们想通过“王政复古”取代德川氏而统治日本,只要求换一下统治者。农民们盼望多保留一些自己收获的稻米;武士阶层则希望保持俸禄,并能挥刀上阵建立功勋。在财政上也就是资金上予以支持的商人们,希望推行重商主义,却从未指责过封建制度。各方力量目的不尽一致,然而都希望“各得其所”,倒幕取得了胜利,开启了明治维新。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东亚突然冒出了一个强国,开始让其他国家做他的小弟弟,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侵略。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在日本人看来,侵略我们,是为了和我们一起建立什么共荣圈,让我们和他们一起享受荣光。

《四十七士物语》,外国人无法理解的日本民族史诗

了解日本文艺特别是电影的朋友,不知道有多少。这其中,又有多少人,对一部《四十七士物语》有所了解。作为一名日本文化的小白,我是看了《菊与刀》这本书之后,才知道这本比《源氏物语》更有影响力的史诗。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我参考作者的表述,用好理解一点的话语,把这个史诗讲给大家。

《四十七士物语》的主题是以对主君的“情义”为核心的,描写的是“情义”与“忠”之间、“情义”与“正义”之间,以及“单纯情义”与无限“情义”之间的冲突。故事发生在封建制度鼎盛时期的年,那时的男子都是大丈夫,对“情义”绝容不得半点含糊。四十七位勇士为“情义”而牺牲一切,包括名誉、父亲、妻子、姐妹、正义,最后自杀尽“忠”。

按照当时的规定,各地大名要定期觐见幕府将军。幕府将军(Shogunate)任命了两位大名主持仪式,浅野侯(LordAsano)是其中之一。由于这两位司仪官都是地方上的大名,不熟悉仪式,所以不得不向在幕府中枢任职的大名吉良侯(LordKira)请教。吉良侯是一位身份很高的幕臣。如果当时浅野侯家最有才智的家臣大石(Oishi)在他身边的话,大石是会帮助他主君周密安排的。但不巧的是,大石回家乡去了。浅野侯在世故方面十分幼稚,所以没有向吉良侯赠送厚礼。而另一位大名则在其通晓世故的家臣的指导下,在向吉良请教时不惜重金。于是,吉良侯就故意误导浅野侯,让他穿上与仪式完全相悖的服装。举行仪式时,浅野侯按照吉良侯的指示穿戴上了错误的服装。当发现自己受到侮辱时,他就拔刀砍伤了吉良侯的额头。后来他被其他的家臣拉开了。从“对名誉的情义”来说,他因受辱而向吉良侯报复是一种德行;但在幕府将军殿上拔刀动武则属不“忠”。浅野侯正当地履行了“对名分的情义”,但却必须按照规定“剖腹”自杀,否则就不能说是“忠”。他回到官邸换好衣服,做好了剖腹的准备,只等那最聪明和最忠诚的家臣大石回来。两人对视了许久互道珍重。早已按照仪式要求坐好的浅野侯,于是就用刀剖腹,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浅野侯死后,没有一位亲戚愿意继承这位已故大名的家业,因为他不忠于幕府而受到谴责。浅野侯的封地后来被没收,他的家臣也成了无主的浪人。

从“情义”的义务角度来讲,浅野侯的家臣有义务随其主君一起剖腹。主君剖腹是为了“名分的情义”。如果他们也从“情义”出发剖腹,自然是对吉良侯对浅野侯所施侮辱的一种谴责。但是,大石心中暗想:剖腹尚不足以表现他的情义,他应当完成主君未竟之志。主君是因为被其他家臣拉开而未能实施报复的。他们应当杀死吉良侯为主君复仇,但这样做则是对幕府不忠。按一般惯例,策划复仇的人必须事先上报计划,确定行动日期,在规定期限以前不能完成复仇者就必须放弃复仇。这项制度曾使若干幸运儿能够调和“忠”与“情义”的矛盾。吉良侯是幕府的近臣,浪人们复仇的行动绝不可能得到幕府的批准。大石明白,这条道路对他和他的同伙们是行不通的。于是,他把那些曾经是浅野侯家臣的浪人召集在一起,却只字不提刺杀吉良侯的计划。这些浪人总共有三百多人(根据年日本学校所讲授的内容),他们一致同意剖腹自杀。但大石明白,这些人并不是都有无限“情义”(在日语里指“讲情义及真诚”的人),因而对吉良侯进行报复这种大事不能信赖所有的人。为了区别哪些人只讲“单纯情义”,哪些人具有“情义和真诚”,他通过询问大家应该怎样分配主君的财产来考验这些浪人。在日本人看来,这是一种考验。如果那些人真的不同意剖腹自杀,他们的家属就将获得利益。浪人们对财产分配标准产生了激烈的争执。家老在家臣中俸禄最高,他领导的一派主张按原来的俸禄高低分配;大石领导的一派则主张平均分配。大石很快就弄清楚浪人中哪些人只有“单纯情义”。大石随即赞成家老的分配方案,并且同意那些获胜的家臣离开大家。于是,家老带领那派人离开了,他们因而获得“败类武士”、“无情无义的人”、“无赖”等恶名。大石终于弄清楚了,只有四十七个人情义坚定,足以共谋复仇大业。这四十七个人与大石建立盟约,保证不论信义、爱情或“义务”,都不能妨碍他们的誓言。“情义”必须成为他们的最高行为准则。于是,四十七士歃血为盟。

他们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麻痹吉良侯,使其丧失警惕性。他们四散离去,装作没有半点追求名利的样子。大石经常沉溺于花街柳巷,打架斗殴。由于过着放荡的生活,他借机与妻子离婚。这是打算采取违法行动的日本人惯用的合理步骤,这能保证其妻儿在最后行动时不致受到牵连。大石的妻子悲痛欲绝地与他分了手,但他的儿子却参加了浪人的行列。

江户(今东京)城里的人都在猜测他们要复仇。尊敬浪人的人们都深信他们必将策划刺杀吉良侯。可是,四十七士矢口否认有此类企图。他们佯装成“不懂情义”的人。他们的岳父们对他们的可耻行为十分愤慨,就把他们赶出家门,解除了婚约;他们的朋友也嘲笑他们。一天,大石的一个密友碰到喝得酩酊大醉的大石在和女人尽欢。甚至对这位密友,大石也否认他对主君的“情义”。他说:“复仇?简直是愚蠢透顶,人生就应该及时行乐,哪里还有比饮酒做乐更好的事。”那位朋友不相信,就把大石的刀从刀鞘抽出来看。他以为刀刃一定会闪闪发光,那样就足以证明大石讲的是假话。可是,大石的刀已经生锈了。于是朋友不得不相信大石说的是真心话,他在大街上公开向这个醉汉吐唾沫并用脚踢他。

有个浪人为了筹集参加复仇的资金,竟把自己的妻子卖去当妓女。他妻子的兄长也是浪人之一,得知复仇的秘密已被妹妹知道,竟准备用自己的刀亲手杀死妹妹以证明自己的忠诚,好让大石同意他参加复仇行动。有一位浪人杀死了自己的岳父。还有一个浪人把自己的妹妹送进吉良侯家当女仆兼小妾,以便从内部得到消息来确定何时动手。在完成复仇之后,她不得不自杀。因为,尽管她是伪装侍候吉良,她也必须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12月14日大雪纷飞夜,吉良侯大摆酒宴,卫士们也都喝得酩酊大醉。浪人们攻占了防守坚固的岗楼,制服了警卫,径直冲进了吉良侯的卧室。吉良侯并不在卧室里,但被褥还有余温。浪人们由此知道他就藏在某个角落里。终于,他们发现有一个人蜷伏在放木炭的小屋里。一个浪人隔着小屋的墙壁将长矛刺了进去,然而拔出来时矛尖上却没有血迹。长矛确实刺中了吉良侯,但在长矛拔出时,吉良侯用衣袖擦去了血迹。他的这种小把戏无济于事,浪士们把他揪了出来。他说自己并不是吉良侯,只是吉良侯的家老。这时,四十七士中的一个人想起浅野侯曾在幕府将军的殿堂上砍伤吉良侯的额头,额头上肯定会留有伤疤。根据这个伤疤,浪士们认定他就是吉良侯并要他当场剖腹自杀。他拒绝了剖腹,这恰好证明他是个懦夫。于是,浪人们用他们的浅野侯剖腹时使用的刀砍下了吉良侯的首级,按照祭祀仪式的要求把它洗净,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他们带着两度染血的刀和吉良侯的首级,列队走向浅野侯的墓地。

整个江户(今东京)都被浪人们的行为所感染,人们充满了喜悦和激情。曾经怀疑过浪人们的家属们争先恐后地前来和浪人们拥抱,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大藩的诸侯们则在沿途热情款待他们。他们来到浅野侯的墓地,不仅把首级和刀供在墓前,而且还宣读了一份奉告亡君的祷文。该祷文保存至今,其大意如下:

“四十七士在主君灵前拜祭……。在主君复仇大业未完成以前,我们实在没有脸面替主君扫墓。我们苦苦等待良机,度日如年……现将吉良侯首级献上。这把刀是主君去世以前所珍爱的,曾嘱咐我们妥善保管。希望主君能用此刀再次砍断仇敌头颅以雪恨。谨祷”。

他们报答了“情义”,但他们还需要尽“忠”。因为他们违犯了未预先呈报就进行复仇的法令,只有一死才能两全。不过他们并没有背叛“忠”,因为他们都必须执行所有以“忠”的名义要求的事情。幕府将军命令四十七士剖腹自杀。

日本小学五年级的国语课本是这样写的:

“他们为主君报仇,情义坚定,应为后世所敬仰……于是,幕府经过再三考虑,命令他们剖腹自杀,这其实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这也就是说,浪人们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对“情义”和“义务”都作了最高的偿还。

四十七名赤穗浪士举著吉良的首级,浩浩荡荡列队走到泉岳寺,将首级献到浅野的坟上。然后,他们四十七个人束手让幕府差人拘禁,听候判决,拘禁了几个月。元禄十六年,幕府下令命他们集体切腹。这四十七名赤穗浪士,只有一人叫寺阪右卫门生存外,全部剖腹自刎而死。事起冬天,雪花纷纷落坟前,为主人报仇殉死的志士们,千古礼赞。

这样的内容,我们中国人是无法改编拍摄电影的,因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不会如此自虐。这本书是否内容很丰富,有兴趣的话,趁着春节假日,好好阅读一下吧,朋友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zxiaowanjia.com/qtxg/qtxg/156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