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常态视角下的中华太极武术特性及未来

摘要: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起源;而太极拳,堪称中华武术中最至高精妙的拳法,强身健体、惠及众人。然新兴的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文化,因此需要用互联网再造武术文化产业新常态,方能确定中华武术的保护和继承。观察新常态视角下太极内功武术的未来发展走势,离不开有实际能力的策划顾问人才,离不开超能快速的专业核心技术,离不开国际化的有效营销模式。

关键词:中华武术;太极内功;核心技术;策划顾问;营销模式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行业,文化产业需要垂直打通各个环节,加强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结合。只有这样,文化产业才可以摆脱曾经遇到的困境,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此即为互联网平台下的文化产业新常态。

基于此新时代特点,笔者今以中华武术中的至高拳法——太极拳为例,展开对文化新常态下中华太极武术特性及未来趋向的研究,期望能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能有所借鉴和启发。

一、太极内功武术文化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一)中华武术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我国的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时期。原始狩猎时期,人们为了生存,练就劈、砍、刺、击、闪等基本的生存攻防技能。这些原始的基本攻防技能虽然仅仅停留在生存技能的范畴之内,虽然还是很落后的很低级的很不成熟的,但它却是中华武术形成最早的形态。到氏族公社时期,由于战乱频起,必须以武护身,因此比较先进的成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又被广泛传播开来,且很多人相继进行模仿、传授、习练。武术开始逐渐形成。

作为与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历史文明相伴而生的文化形态,武术具有独具特色且由于时代生活习俗密切结合的性质。商周时期,主要靠在“序”(古代地方办的学校)进行武术训练,射卸、习舞被列为“序”的主要教育内容,运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春秋战国时期,有用“角试”(即角斗)来选拔人才的制度,以供战场杀敌、争霸天下、报效国家。秦汉时期,角力、击剑盛行。人们常在宴会的乐饮酒酣之中,手持器械来舞炼起兴,如《史记·项羽本纪》中就有记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一典故,便是“宴会舞炼”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

到唐朝时期,对武术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应该是武则天时期武举制的施行。即通过武举制选拔人才,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将或王荣誉称号,这既弥补了文举科试的某些不足,也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体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而且武举选拔出来的人才更加具有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宋元时期,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主要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有习练徒手的黑虎拳社,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还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卖艺为生的“路歧人”,形式多样,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明清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主要的拳种体系,流派林立,拳种纷显。

到了近代,武术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年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从年,中国建立武术协会、武术队,开始形成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络,到如今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这都显示了中华武术走向国际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在不久的将来,武术也将成为奥运项目,中华武术将被推向全世界。

中华武术遇上文化新常态,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华武术将与文化新常态相融合,呈现出更丰富的特性,和更有生命的未来。

(二)太极内功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所谓太极即是指宇宙从无极至太极,再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之前的状态。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关于“太极”迄今可见文献最早出自《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后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拳的起源与河洛文化密不可分。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呈现出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相传洛阳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这才创作出《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伏羲被称为中华人文始祖。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河洛汇流无时无刻不流淌着太极文化之血,联系着河洛文化之脉,缔结着中原文化之根,蕴含着中华文化之魂。河洛汇流是中国的文化丹田所在!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并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编创出一套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的太极拳交流大会。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这一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

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搏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辩证思维与武术、艺术、中医的完美结合。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太极运动形式,其所提出意、气、形、神相结合的锻炼形式,非常符合人体生理要求和心理诉求,不仅对人类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好处,而且对整个人类群体的和谐相处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如今,由于互联网现代高科技术时代的到来,太极拳作为一种古代传统文化,也正在以自己所独有的特性渗入到互联网文化新常态的各个角落。

二、文化新常态下太极武术所呈现的特性

文化新常态,其实就是指互联网时代下文化的新变化、新融合。文化新常态是一个极具变化性的概念,太极内功武术与文化新常态相激撞,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性。

1.融合性

文化新常态的融合性主要就是指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的融合、传统理念与新兴理念的融合。

具体到太极内功文化的融合性则主要是指其与三大平台——百度式搜索平台、优酷式观看平台和天猫式购物平台的融合。有关太极武术的信息,除了传统的在纸质书本上查询以外,还可以在百度式搜索平台上查询得到,且获取更加便捷、内容更加丰富;如果想要真正练习太极拳法,除了传统的教师亲授以外,还可以借助优酷式视频观看平台,里面有各流派大师太极招式,且讲解清晰,可多次反复观看,虽说没有教师亲授更加形象有力,但是也为人们学习太极拳法提供了更宽的途径;其次,利用网络直接购物获取修习太极所必须的工具,例如:衣、裤、鞋、袜、帽等,这在古人传统的生活里是不可能想象的,但是互联网的天猫淘宝式平台为人们提供了这种可能。

其次,文化新常态下太极文化的融合性还体现在各种流派之间的融合。传统太极拳门派分立众多,分成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又具传承轴带关系,呈相互借鉴之势。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新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推行简易太极拳套路,吸取其它各式太极拳之长,编成“简化太极拳”。这种方法有助于消除太极各类流派之间的争斗不一,促进文化新常态下太极文化的融合统一。

最后,文化新常态下的太极修习者,不可能是不懂技术、观念落后的“原始人”,反而是真正懂得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来提升自己价值的“高手”,他们更懂得与社会中各种各类的人物,例如企业家、政治家结交以提升自己的实力。被称为气功大师的王国安,并不仅仅是呆在屋内闭幕练功的“僧人”,他提出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且结合五行学说提倡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一个点,一条线,顾两头,聚中间。”其实,他这句话的本意就是,以产品和技术为核心,从上到下运作,链接企业和消费者,重点服务代理商。成名以后,他所接触的人,既有普通的庶民百姓,也有很多亿万富翁,甚至国家、省部级领导。这即为他运用融合的创新的商业模式,融合到了各类各层人士支持他的事业成功。文化新常态下思想与思想的融合、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融合,是太极文化里的意气合力、阴阳交汇的最高体现。

2.模糊性

文化新常态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网络世界里,虽然获取信息很是方便,信息量也足够丰富,但是很多时候网络上的信息其实模糊不清、真假难辨。

模糊性是指由于人或事物类属关系划分的不分明、不确定而引起的判断上的模糊性或亦此亦彼性。例如,亚健康人与生病人之间很难分辨清晰,当判断某人是否生病或虚弱的时候,便就没有明确的答案或结果验证,这就是模糊性的一种表现。模糊性也可指经纬界限或高低上的重合或无法比较,例如苏轼《题西林壁》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任何事物从不同角度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这也是内容或事物上的模糊性。

具体到太极武术的模糊性则主要体现在:有关太极武术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渗入在各种网络平台之上,人们根本无从得知其究竟来源于哪里,也无从分辨哪条渠道最正规权威,此为渠道的模糊性;其次,有关太极养生的理论,相互矛盾地冲击着老年人的养生观,甚至会有不法分子利用虚假“太极内功养生理论”,通过诸多手段售卖各类假冒保健品,哄骗一些缺乏判断力的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花费大量金钱,此为内容的模糊性,难辨真假;最后,太极本身就是指天地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分不清黑白阴阳的,或者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矩阵性

文化新常态的矩阵性主要是指互联网下的媒体公号呈有规则、有序列的矩阵式排列。例如一个省就代表一个矩阵,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报道集团;或者着重宣传党史党建党政理论的为同一矩阵,而着重宣传学术教育的又为另一个矩阵。最典型的就是河北省报业集团提出的构建融媒体矩阵,实现媒体深度融合。河北省各地的机关报、晚报、都市报等都在都在开通渠道、整合资源,组成联合作战的媒体集团。

具体到太极内功武术的矩阵型,则主要体现在:其一,太极拳的流派分支多种多样,其中陈氏太极拳(陈王廷)、杨氏太极拳(杨露禅)、吴式太极拳(吴鉴泉)、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孙氏太极拳(孙禄堂)等属于以姓氏命名的流派,而以非姓氏命名的流派则又可分为武当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忽雷太极拳、禅门太极拳等;其二,在各种太极流派之间又有拳架分类,例如陈式太极拳中的老架、新架、小架,杨氏太极拳中的大架、长拳、中架、及小架(亦称用架和快架),吴氏太极拳中的慢架(或称关节拳、方架)、快架(或称圆拳、贯串拳、老架)和吴光宇54路套法;其三,则是指太极拳的修习者和传播者也在全国各领域呈矩阵型的有序列分布,或南多北少,或北多南少,或南北呼应,总之也算有番声势。

其次,再度深究矩阵性,也可指太极理论的矩阵性。《易传》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各种物像层层衍生,这才物化出太极思想。还有五行矩阵思想,即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间相生相克,“一行”代表一“矩阵”,共同组成世间万物。

最后,之所谓“矩阵”,也是为联合作战,这也迎合了中华武术的搏击意识。不过,中华武术更多强调的是以强身健体为主,以搏击攻伐为辅。

三、新常态视角下的太极内功武术走势

在文化产业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太极内功武术的未来怎么走?应该怎样适应新常态的变化,使得太极武术在未来拥有持续的生命力?大致可以有以下几条路径:

1.构建有执行力的策划顾问机制。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要有一个先进的完善的体制机制。具体来说,有执行力就是指当某项战略决策定下来之后,要能够迅速采取行动措施并且无所迟疑,且对其执行后的效果有相应的跟踪、保护、评估、奖惩等;策划则是指,对于开展某次太极活动的策划方案,一定要有足够的新意、有缜密的安排,能够保证策划活动圆满成功;顾问则是指体制内要有高级的专家顾问,能够保证问题出现时能够及时解决。拥有现代化的核心技术和现代化的策划顾问机制,才能够保证太极武在文化新常态中继续保持活力,并促使太极武术文化与现代化技术相融合,迸发出更具创新性的向上驱动力。

2.组建有责任力的太极媒体矩阵。宣传太极武术文化,离不开要有相应的媒体机构,但是这里的媒体机构在报道相关理论知识时,必须要对所报道信息承担责任,即要能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这样的媒体矩阵,才是正能量的媒体矩阵,才能够保证太极武术文化在未来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信任和习练。

当然,在组建太极文化媒体矩阵时,还要讲究整体布局。布局一词则最常用于围棋,布局的门道很多,有命门布局(命门布局简单来说就是先重点后次要)、有四周布局(四周布局简单来说就是包围式的布局)和命门布局与四周布局相结合。就像马云所创办的阿里巴巴,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马云懂得布局的艺术:以杭州作为总根据地,向内辐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是运用了命门布局;同时以此几大城市再扩散到内地省市乡镇,然后再包围内地的几大城市,这是运用了四周布局;最后又把整个中国作为产品基地,向外发展到美国等地,则是运用了命门布局与四周布局相结合的方法。发展太极武术文化也不例外,必须要有清晰长远的布局战略,而不能再是模糊。

3.成立有影响力的太极心法学会。为在新常态新变化下促进太极文化发展,致力于太极文化走向系统化、规模化、全球化,使之成为一门国际性专门学科,并以此为契机,更加有效地培养人才,造福于全人类,很有必要成立相应的太极内功心法学会。

且学会要以在全球开展太极内功心法学术研究为主要方向,要能够对太极内功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太极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制定太极拳发展方针、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并携手国际、国内太极拳组织定期举办太极拳比赛和公益活动,参加国际的太极拳文化活动;并能够收集和研究世界太极拳发展的各类信息,同时发布出版与太极拳文化相关的刊物和报告。开辟太极武术文化融入生活化、常态化的新纪元。

4.未来主打国际品牌战略营销。要把太极文化真正推向世界一流地位,就要主打国际品牌战略营销。详细来说,就是要有把太极文化从设计、传播,到策划、营销、管理发展创新的一整套产业链;要有基于太极文化的品牌大数据系统,最大程度地确定保证太极文化的营销、宣传推广、市场定位和消费群选择;要建立一个互联网式的太极文化交易所。国际品牌营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打造太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结束语

互联网文化新常态视角下,太极内功武术的未来有很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有很广阔的市场。依托有执行力的策划顾问机制,依托有责任力的太极媒体矩阵,依托有影响力的太极心法学会,依托国际化的品牌营销战略,可以构建起一个成熟的国际性的太极文化产业圈,可以开辟太极武术文化融入生活化、常态化的新纪元。文化新常态下太极武术的未来走势,中国人民如何继续发扬光大优秀的中华武术精神,并将中华武术魂影响到世界各地,姑且拭目以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罗红元,古岱娟.太极拳技理与训练[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顾留馨,沈家桢.陈式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3]郝少如.武式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4]马虹.陈式太极拳拳阐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5]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于志钧.中国太极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M].山东:山东科技出版社,.

[8]王宗岳.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9]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满江红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颠病治疗
青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zxiaowanjia.com/nxys/87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