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芳桐回族文化的根本性特征端庄mi

回族文化的根本性特征

文/季芳桐

摘要:伊斯兰教文化是以商业为特征的宗教,中国回族继承了这种精神,以至形成了以商业为根本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清真寺、市场、回回社区三者相联系的空间格局。而回商不仅善于运用社会资本,对于技艺的精益求精,且理性的处理获得的财富;而且也是文化的载体或主体之一。

关键词:回族文化;商业文化;文化精神;三者格局;回商

费孝通晚年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希望各个民族能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里,“其美”非常重要,要赞美、褒扬一种民族的文化,就得清楚到底哪些方面值得赞美,值得褒扬。或者说,它到底美在哪里,美在何处?虽然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特点、个性,然并不意味这些特点、个性都值得褒扬,值得赞美。所以,理性的分析与归纳出各个民族的“其美”非常重要。费老的这一观点同样也适用于回回的民族文化。回回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希望褒扬、赞美自己民族的文化,是人之常情,每一民族无不如此。而在此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清楚回族文化的根本特点。换言之,知道其美,才能美其所美。否则,难以褒扬,难以赞美。不过若追问回族文化根本特征这类问题时,似乎又陷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境地:有的认为回回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尚武是一个重要特点;有的认为,回回是一个流动的民族,具有游牧民族的特点;有的认为,回回是一个重视商业的民族,商业文化是他们的根本特点。笔者觉得这些问题,虽然近似ABC的初级问题,然也是一个民族的基本问题,需要梳理清楚,形成共识才行。

提起回族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伊斯兰教文化。当然,严谨地说,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或者说,回族文化是以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究其回民都被划归穆斯林而言,在回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当然是伊斯兰教文化。

伊斯兰教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伊斯兰文化具有怎样的根本特点?日本最著名的伊斯兰教哲学家井筒俊彦认为,伊斯兰教文化的基础或根本之一,是商业文化。换言之,构成伊斯兰文化基础的不是游牧文化,不是沙漠文化,而是商业文化。其理由有三:其一,穆罕默德首先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其二,穆圣生活的二个主要城市,即麦加,麦迪拉,在当时都是世界性的贸易城市。穆圣的生活情感,生活原理,都是贸易城市商人生活的反映。其三,《古兰经》中大量的内容涉及商业,商业伦理。笔者觉得这个观点极其准确,极为重要。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一种信仰体系,这是常识。同时,也具有商业特点的文化形态。这一点非常重要,却往往被人们忽略,故这里重申之,并进行必要的延伸。按照年谱记载,穆圣以40岁为界,之前主要是经商,之后主要是宗教。具体言之,从12岁至40岁,这28年里,穆圣的工作主要是从事商业活动(先与叔父一起经商,后帮助夫人处理商务);从41岁至63岁,这22年里,穆圣的工作主要是从事伊斯兰教的传教活动。可见,商业工作与宗教工作构成了其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商业活动时间所占比重更大。自然,穆圣传记与一般人物的传记存在着相通与相异之处。所谓“相通”或“相同”,是指与穆圣与其他传主一样,都有生卒年月,婚姻家庭,以及个人经历等时空的记载。所谓“相异”,指穆圣传记中的一些重要事件都是具有独特寓意或独特象征意义。穆圣与商人虽皆有商业活动的记载,但寓意却不相同。普通人物大多是岁月的流水帐,穆圣则为一种道路,一种生活方式的倡导。故而,穆圣的从商活动就应成为并已经成为广大信众效仿的活动,其从商、从教的道路,自然也成为普通信众乐于遵循的道路。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其中涉及商业内容很多:

信道的人们啊!当聚礼日召人礼拜的时候,你们应当赶快去纪念真主,放下买卖,那对于你们是更好的,如果你们知道。(62:9)

当礼拜完毕的时候,你们当散布到地方上,去寻求安拉的恩惠,你们多多记念真主,以便你们成功。(62:10)

商业活动自然涉及契约。《古兰经》关于契约的记载: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彼此间成立定期借贷的时候,你们应当写一张借券,请一个会写字的人,秉公代写。代书人不得拒绝,当遵照真主所教他的方法而书写。由债务者口授,(他口授时),当敬畏真主──他的主──不要减少债额一丝毫。如果债务者是愚蠢的,或老弱的,或不能亲自口授的,那末,叫他的监护人秉公地替他口授。你们当从你们的男人中邀请两个人作证;如果没有两个男人,那末,从你们所认可的证人中请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作证。这个女人遗忘的时候,那个女人可以提醒她。证人被邀请的时候,不得拒绝。无论债额多寡,不可厌烦,都要写在借卷上,并写明偿还日期。在真主看来,这是最公平的,最易作证的,最可祛疑的。但你们彼此间的现款交易,虽不写买卖契约,对于你们是毫无罪过的。你们成立商业契约的时候,宜请证人,对代书者和作证者,不得加以妨害;否则,就是你们犯罪。你们应当敬畏真主,真主教诲你们,真主是全知万物的。(2﹕)

如果你们在旅行中(借贷),而且没有代书的人,那末,可交出抵押品;如果你们中有一人信托另一人,那末,受信托的人,当交出他所受的信托物,当敬畏真主──他的主。你们不要隐讳见证,谁隐讳见证,谁的心确是有罪的。真主是全知你们的行为的。(2:)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要借诈术而侵蚀别人的财产,惟借双方同意的交易而获得的除外。你们不要自杀,真主确是怜恤你们的。(4:29)

《古兰经》有关商业、商业道德的言论还有不少,这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过,仅仅这部分就能凸显出伊斯兰教的特点。放眼其他宗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儒教,虽然都有独特的经典,其也会涉及社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关于商业方面的内容几乎罕见。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仅一二句涉及生计与财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佛教经典可谓汗牛充栋,但除去“佛三身说”中的“应身”可以应大众的根性、机缘而显现各种身(包括变为商人)以方便渡化信众之外,再无商业内容。道教典籍,包括老庄著作等,并无这方面思想。基督教《圣经》基本也是一样,尽管德国宗教思想家韦伯尽力寻找,只是发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一定的联系。换言之,上述宗教并无直接讨论商业的言论,只有部分言论可以推演出与商业伦理的联系。可见,在世界五大宗教中,只有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有许多商业的内容,只有穆圣是商人出身。于此可见,商业文化是伊斯兰教文化的根本或根本特征之一。

作为伊斯兰教文化的继承者,回族民众自然也其继承了商业文化的特质,并成为中国回族文化的根本特征之一。所谓“根本特征”,首先应该是普遍具有的,不是一部分人具有,另一部分人不具有。换言之,其特征应具有普遍性。其次,应该是能够区别其他文化的特征,或者说起极具个性的特征。最后,应该是恒久的不变的。每一民族的文化自然具有许多特点、特征,但不是所有的特征、个性都能够成为该民族文化的根本特征。只有那些经久不变的,具有稳定的特征,才是根本的。所谓“之一”是指这种根本性的特征,是不排斥其他特征。

这里以一些个案证明上述观点。笔者曾经做过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尤其东部地区流动穆斯林人口的调查研究。在调研中发现从改革开放,尤其年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出台以后,数百万计的流动穆斯林从西部来到东部谋生。谋生手段主要是拉面、清真餐饮,以及相关的商品批发,运输贸易等。现在放眼望去,在东部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见到兰州拉面,清真餐饮的“身影”。于是,便引起人们思考,为何汉族农民出来谋生多在工矿领域(即工厂、矿上),而回民却都在商业领域(即拉面、餐饮业)?经过十多年的经营,绝大多数的流动穆斯林不仅维系了全家的生机,而且在城市中有了较好的发展(他们具有固定的餐饮店、居住地、以及稳定的收入)。而在工厂、矿上谋生的汉族民工,大多是只能生存而难以发展。总之,为何他们择业的领域不一样?目前生活状况不一样?西北回民就身体素质而言,普遍比较强壮,具有西北汉子的特点,他们完全可以象汉民一样可以凭力气挣钱。可是,从进入城之日起,他们就希望独立从商,希望直接面对市场赚钱;而不像汉族民工,总想在工厂、矿上,依附老板或工头赚钱。一个是独立,一个是依附;一个是直接面对市场,一个是间接面对市场,其结果(收入、住房、发展空间等)之悬殊自在预料之中。至于,他们的教育程度,勤奋程度等等,都是次要的。那么,为什么流动穆斯林有这种独到的见识,有独立经商的勇气?笔者觉得还得从他们的文化特性中找原因,找差异。换言之,流动穆斯林与身俱来就具有从商的特性或基因,以及东部的市场环境给与的便利与空间,使他们大多发展顺利。可以说,回族先天的商业禀性、特点,是他们不同于汉族的一个重要标志或根本特征。这里补充一点,如人所熟知,市场是需要眼光的,西北流动的穆斯林恰恰具备市场眼光。别的不说,就说他们发现东部城市或者经济发达的地区具有拉面市场,就是了不起眼光。南方人基本是以大米为主,面食为辅,部分人甚至吃不惯面食。流动穆斯林偏偏来南方做面食,并且做出了这么大的市场。真是匪夷所思。这种独到的眼光难道不是回族特性的显现吗?或有人认为,汉族也有喜欢经商的,比如浙江的温州商人。他们也具有从商的特质或潜能,而且经商的业绩也很显著,有的甚至超过回回。可见,它未必是回族的文化特性。其实,这是误解。汉族人口十多亿,从事各类工作的人都有,都可以找出一大批。他们的数字再大,在汉族人群中也只是一小部分,一小部分人的特点,怎么能成为汉族的普遍特征?!而回族从商则是整个族群的特征。俗话说:“回回两把刀,一把宰牛羊,一把买切糕。”这种说法虽不尽全面,不尽客观。但是,也描绘出了回回大众普遍的从业方式。总之,由于普遍性的原因,商业文化完全可以称为回族根本性的文化特征,却难以成为汉族文化的根本性特征。

这里,一方面说与身俱来,一方面又说是文化的特征。前者近乎先天,后者近乎后天,彼此似乎矛盾。实际上,回回这种文化特征,确实兼有先天后天的意味。说先天是因为这种特征具有秉性的意味,说后天因为文化熏陶或熏习毕竟是出生以后的事情,是周围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总之,这就恰似一粒“种子”,部分依赖先天,部分依赖后天。回回的族群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至唐朝来华的大食商人,以后虽然职业分途,然从商业者居多。家庭的传承,社区的影响,使他们更易把握从商的技能,并在市场里找到独立的空间,生存并富裕起来。由于,这种重商的习惯与教义有一定的联系,与四周的文化环境,家庭的身传言教也有相当关系。所以,我们将其视之为回族文化的影响,并视之为文化的根本特征之一。

此外,回族千百年的居住格局也能够印证这种文化特性。在中国绝大多城镇里,清真寺、市场、回回社区,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成的,以至形成一种固定的格局,最为典型的是西安回坊、北京牛街等。进而也构成了回回生活的三个重要环节:礼拜、经商、居住。这种格局是自然形成的,虽经历千百年而没有多少改变(只要政府不强行拆迁)。笔者曾询问过西安回坊的历史,当地的居民虽然说不出它起于何时,但感觉它一直存在着。若按照清真寺来推测,自唐朝以来,一直耸立在那里。其他城市的回坊、市场、清真寺的格局虽不一定都建立于唐朝,或有明清时期的,然也一样历史悠久。可见,这三者连成一体的格局是历经岁月而恒久不变。当然,中国这么大,某些城市,某些地区的这种格局也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它们也会随着历史发展发生一些变迁。究其主因大多是商业中心地发生了转移。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清真寺的兴衰就是例证。当运河成为南北运输主要通道时,运河沿岸商业也比较发达,如江苏的淮安、山东的济宁等地。当时,回回大多居住在运河沿岸,清真寺也建在这里,故而形成了市场、清真寺、回民区三者相互联系的格局。当公里、铁路成为南北运输的主渠道以后,市场自然地转移到公里、铁路两边。接着,回回社区也开始了转移。不久,新的清真寺也在新的地区耸立起来,而留在运河沿岸的清真寺则门可罗雀。换言之,当新的(三者相联系)空间格局形成之后,旧的空间格局也发生变化。目前,这种状况又重现在新型的商业城市(如广东的深圳、浙江的义乌)中。大家只要







































北京能治白癜风病的地方
北京白癜风权威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zxiaowanjia.com/cygn/cygn/8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