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玉器的民族属性与历史渊源三

齐家文化玉璜。长8.2、宽2.4、厚0.15-0.25厘米。淡绿色。扇面形,较薄,素面。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玉璜。长8.3、宽2.4-2.6、厚0.3厘米。淡绿色。扇面形,素面。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有可能,这些被称做“璜”的东西,原本是三联璧的一部分。璜起源于长江流域,但最初并不是这个样子。长江流域年代较早的璜,如城头山文化、大溪文化等,其截面为圆形。而凌家滩遗址则更是中国南方史前玉璜的标本库,那里聚积了长江流所有的玉璜标本,但是像这种扇面形的,还真是少见。周民族起源于中国西部,所以齐家文化的元素后来对西周的玉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西周的玉璜其实仿照了齐家人的联璜璧——联在一起时很美,而单独作为玉璜佩带时也很美。

玉璜。长10.2、宽4.3-4.5、厚0.6厘米。褐绿色有白色纹理。扇面形,两端有穿,素面,一角有残。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玉璧。直径18.4-18.6,孔径4.8-5.1厘米、厚0.4-0.5厘米。深绿色,边缘色浅。器形较大,比较规整,一面平整,另一面有锯切痕迹,有许多交错的线条,管钻孔。甘肃省天水市赵村8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玉环。直径9.5-9.7、孔径5.5、厚0.6厘米。褐色间白色并杂有黑色。器形规整,有加工痕迹,比较精致。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玉琮齐家文化高3.4-3.9、边长5.2-5.5、孔径4.2-4.5、射高0.4-0.8厘米。浅黄绿色。造型较小,方边圆孔,不甚规则,一边高一边低。素面,表面保留一些加工痕迹。甘肃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玉纺轮。直径4.3-4.5、孔上径0.95、孔下径0.57、厚0.9厘米。褐色。不规则圆形,周边交错磨制有棱角。中孔单钻,位置偏移,钻孔内旋转切割痕迹明显,周边及表面磨制痕迹不甚明显。素面抛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玉管。长5.14、上径1.6、下径2.16、孔上径1.04、孔下径0.4厘米。青灰色,受沁严重,大面积变白。喇叭形。上下端磨平,单钻一孔,孔位置偏移,孔内旋转痕迹清晰,素面抛光,加工细致。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这种喇叭形的玉管,在商周时期很常见了。

齐家文化绿松石珠。长2.67、宽1.9、厚0.84、孔径0.36厘米。大面积受沁呈白色。扁圆梭形。两端磨平,对钻一孔。器表抛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绿松石珠。长1.18、宽0.95、厚0.66、孔径0.22厘米。夹杂黑褐色条纹,大面积受沁呈白色。扁圆梭形。两端磨平,对钻一孔,钻孔内旋转痕迹清晰。素面抛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绿松石管长3.7、宽1.54、孔径0.4厘米。夹杂白色。梭形,两端磨成斜面。中孔对钻,对钻衔接有错位。通体素面抛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绿松石管饰。长4.27、宽1.09、厚0.97、孔径0.45厘米。受沁略泛白。圆角四棱形,两头略收。端头磨平,对钻一孔。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璧齐家文化直径20、孔径4.5、厚1厘米。青绿色,圆形,素面,通体磨光。单面钻孔,有管钻痕迹,表面有切割痕迹,边缘切割不甚规整。青海民和县马家营乡马家村阳坪遗址采集,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

玉环齐家文化直径10、孔径4.8、厚1.2厘米。白色微泛青,器表分布浅褐色沁。圆形,中部厚边缘渐薄,素面。器物边缘切割不甚规整,单面钻孔。通体磨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采集,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

玉环齐家文化直径10.4、孔上径5.43、孔下径5.06、厚0.6厘米。青灰色,受沁严重成白色,局部已风化。圆形,素面。周边加工规整,孔为单孔钻,旋转痕明显,边缘有入切槽痕。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1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环齐家文化直径10.1、孔上径5.24、孔下径4.8、厚0.44-0.65厘米。绿色,夹杂褐色,轻微受沁。圆形素面。璧面不平整,略有起伏,外缘加工周整。孔为单孔钻,断裂处已磨平。璧面除了自然造成的坑洼磨平,还有多次切割平面残留的断线。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1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环齐家文化直径5.15、孔上径3.5、孔下径3.3、厚0.47-0.62厘米。淡绿色,玉质透亮。圆形,素面,边缘略不规整。内孔偏于一侧,呈不规侧圆形。一面厚一面薄。用单孔钻余料制成,外周边缘有旋转切割痕迹,最薄处外缘有断裂面。内孔单钻与外周方向相反,钻壁不规整,壁上钻切痕迹明显。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玉璧。直径11.3、孔上径4.7、孔下径4.2、厚0.7厘米。深绿色,夹杂黑色和黄褐色斑纹,局部有褐色水锈。边缘不甚规整,有自然的破裂面。为单钻孔。此璧当时断裂,断裂处对应钻四孔,一组单钻,一组对钻,孔以便相连。钻孔旋转痕迹清晰。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9号灰坑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玉环直径10.5、孔上径5.3、孔下径4.97、厚0.42-0.63厘米。浅绿色,夹杂深褐色,局部受沁成白色。圆形,素面抛光。周边加工不规整,又自然的破裂面。璧面起伏不平整,厚薄不一。孔为单孔钻,旋转痕迹明显,并有断裂痕迹,断裂处略经打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玉璧。直径13.5、孔径5.7、厚0.84厘米。淡绿色,局部受沁成白色,圆形,素面,平整光洁。孔为单面孔钻,经磨制上下径较为一致,孔内有磨制痕迹。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玉璧直径9.6、孔上径4.6、孔下径4.14、厚0.3-0.86厘米。白色,夹杂淡红色。周边磨制不规整,并有自然断裂面。孔为单孔钻,较规整。素面磨光,璧身中间厚边缘薄且不平整。单孔钻旋转痕迹较明显,并断裂痕迹。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4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玉璧。长径8.3、短径7.4、孔上径4.6、孔下径4.14、厚0.5-0.86厘米。绿色,局部受沁呈白色。不规则扁圆形,素面。内孔较规整,圆形,单孔钻,位置偏移。整体中间厚边缘薄,两端磨制痕迹较明显。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4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玉璧。直径7.6、孔上径3.28、孔下径3、厚0.3厘米。浅绿色,大部分面积受沁成白色。周边加工较规整,孔为单孔钻。素而抛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4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料齐家文化长10.6、宽7.7、厚4.4厘米。深褐色,含有白色、灰色杂质,包裹褐色水锈。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4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玉璧。长径8.44、短径8.04、厚0.65-0.8厘米。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绿色,颜色局部为深褐色,部分位置受沁呈灰白色。椭圆形,孔亦呈椭圆形。素面抛光,不透亮。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条形玉器齐家文化长6.8、宽1.4、厚1.24厘米。白色,通体透亮。长条形,两端为自然斜面磨制,器身四面棱角分明。两端磨制痕迹较明显。表面磨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喇家遗址,是黄河岸边一个被地震以及随后而来的山洪所摧毁的古代聚落遗址,这些玉器或者出土于倒塌的房址,或者出土于墓葬。它们大多可以用“制作不甚规整”来形容。研究玉器的专家们说,中国古代玉器直到唐宋时期才走向民间,而在此之前,玉器的使用和佩戴是贵族和神职人员才有的专利。但是在喇家,我们真正见到年前的平民玉器。一个人数众多,分布十分广泛的民族,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许多部落,但是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国家,甚至也没有形成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这种现象在黄河上游地区,是异乎寻常的。继仰韶文明和马家窑文明之后,黄河上游地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未完待续---------------

下期更精彩

现扫描上面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zxiaowanjia.com/gnqf/85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