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学双法字理做汉字传人

张守良整理经白双法先生审定汉字是国人的文化初乳。汉字存则中国存,汉字兴则中国兴;反之亦然。今天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解读汉字也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要想学好汉字,从汉字理据入手,通晓汉字的来龙去脉,方为究竟。目前解说汉字最成系统的首选白双法老师的双法字理。为了正确认识和全面了解双法字理,兹分论如下:双法字理第一次揭示出汉字立体大系统。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把大象牵过来让几个盲人摸,不管是摸着大腿的说是柱子,摸着耳朵的说是蒲扇,摸着鼻子长长的像一条蛇,还是摸着它的肚子像一堵墙,说的都对,但是又都不对,因为都没有站在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事物。如果把汉字系统也比喻成一头大象,双法字理则勾勒出了“全象”,是汉字立体系统的首次大发现。之所以用“发现”不说“发明”,因为发明是无中生有,发现是那个东西本有,但是其他人几乎都不知道,有人率先把它揭示出来了。好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大陆早已有之,在哥伦布没有踏上新大陆之前,就一直存在,但是哥伦布去了之后,回来一宣传才广为人知。同理,双法字理没有被白老师贡献出来之前,请问这个汉字系统有没有?绝对有!因为古人就是这样造字的,汉字就是按着这个思维不断往下发展的,这也是本已有之的。白老师就像哥伦布一样,发现了汉字的新大陆,首次发现揭示出立体排列的中国汉字大系统。双法字理,是造福于中华民族后代子孙、有功于中国文化的重大发现!我们真的应该感到庆幸,身为中国人,今天终于能够真正把汉字讲清楚了。汉字是有理据的,但不能随意解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市面上讲解汉字的书,拿来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有的说的还比较不错,但是也有胡说八道的。就像这个“照”字,有的人解说为:“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滴了四滴血。”这完全是胡解了。其实这种随意解字的事情,古代也曾出现过,东汉的时候《说文解字》问世,众所周知,汉代处于文字大变革之际,是中国文字的古今分水岭,以前是大篆小篆,到了汉朝的时候就通行隶书了。之前的古文字还能看出象形的味道来,隶变之后很多文字已经符号化了。汉朝那个时候人们看先秦的文字,估计比较费力了,一度出现胡乱解字的现象,许慎对此深恶痛疾,有感而发,开始着手整理汉字,对汉字的原形本义追根溯源,下了一番功夫研究整理,力求还原文字原貌,拨乱反正,发愤著书,经过三十年写就《说文解字》并献给了朝廷。如果把中国汉字的发展史比喻成一条河流,从三皇五帝历经夏商周秦汉,即使从商代甲骨文算起到汉朝也已千余年,到了汉代河道出现了大拐弯,有的地方出现了淤塞,许慎开始疏通河道,费了很大的力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汉代往下至今又经历了近二千年,如今这条河道又出现了大拐弯,不但出现了淤塞,有的地方甚至险些出现溃坝,这条河今后该流向何方?现在有没有人再一次对它进行疏通?有!那就是白双法先生。双法字理系统的问世,将逐渐化解汉字今天遇到的难题。古代的《说文解字》给现在没有受专业训练的人看,也已经看不太懂了。(这里绝非说《说文解字》落后过时需要抛弃了,恰恰相反,我们在汉字学习的过程中,《说文解字》还是需要经常翻阅的,这是文字学第一重要的文献。)今天更适合我们解读汉字的读本则是《双法字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双法字理》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说文解字》。

我们说汉字是成系统的,什么叫系统?大家知道最典型反映中国人思维的有二,一个是汉字,还有一个就是中医。中医就是系统观,观察事物方法是整体观察,看问题不是孤零零地看,不能盲人摸象,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而是要看整体。中医看病,肝上有病,可能是肺上有问题,头上有病,可以从脚上治,头疼可以医脚,这是我们中国人最擅长的整体观照思维方式,这就是系统思维。“系”这个字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系”上面就是一只手拿着一缕丝,下面画的是垂下来的丝缕。过去无论是丝还是麻,都是一团一团捆扎的。手拿一捆丝线就是一个系列,一拽一长溜儿,都顺带出来了。学习双法字理,你会发现汉字也是如此,一家一家的,一串一串的。比如有了“木”,在此基础上造出了带刺的“朿”,“朿”再牵带出了“枣”、“棘”、“责”,“责”再牵带出了“绩”、“积(積)”、“债”、“渍”等,这些字就构成了一个汉字家族。先说清文,就是找到线头,然后顺着一串一串地解字,就像下垂的一缕缕线。每个汉字家族条分缕析,十分清楚。

“统”是什么呢?这就涉及到古代手工打绳子。“统”左边是绞丝旁,肯定与丝线有关。右半面是什么呢?是个“充”字,上边像“云”字,其实并不是“云”,“充”字上面其实是倒立的“子”字,什么时候孩子是倒立着?在娘胎里对不对?“充”字下面不是“八”,是“儿”,“儿”在古代也是一个人的形象。合在一起为“充”字,这个字说的就是一个孩子从娘胎逐渐发育变大。胎儿在母腹里每天都会增大,子宫就变得满当当的,母亲的腹部隆起越来越大,所以这个字就有充满的意思。胎儿每天不断吸取养料,才能充分地生长,充分、充沛这个意思就都出来了。

“统”字里为何用“充”字呢?如果没有打绳子的生活经验你就会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有这个生活经验,就会感觉用得太对了,太恰当了。过去怎么制作绳子?比如三股绳我们要拧成一股,三股绳分开抻着,然后通过一个中通的东西,三股绳子穿过去,另一头有人需要上劲,就像绕车轱辘把一样。这三股细绳都上着劲,到这个空的地方就汇合到一块,此时绳子就会经过中空着的容器里,然后合一就是“统”,统一这个词就出来了,汇合在一块儿叫统合,这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活生生的词汇,所以说把字搞明白了,词汇也就迎刃而解,一通百通、触类旁通了。知道什么叫“系统”了,汉字系统谁能捋清楚呢?应该首推白双法先生。大家都知道俄国的科学家门捷列夫,他没有发明或发现任何一个化学元素,只是把化学元素周期表排列出来,有了这张化学元素周期表,从此学化学就变得容易多了,所以门捷列夫的伟大贡献不亚于任何一个发明或发现化学元素的人。汉字也是如此,白老师把汉字系统表立体排列出来,井然有序,从此学汉字有了捷径,不会茫然失措。说到系统排列,很多人用过思维导图这个电脑软件,但思维导图是平面排列的,双法字理是汉字的立体思维导图。可以不断地延伸拓展,不管延伸到哪,万变不离其宗,纲举而目张。通观双法字理,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上所述的“发现一个系统”;纵览具体内容,可以把双法字理概括为“五通”,具体分解如下:一、打通汉字的形音意。汉字是立体的符号,形、音、意三者缺一不可,三者俱全才能称之为文字。除了表面的字形演变有章可循以外,背后还有系统的发音、造字及用字字理的暗线脉络。研究文字者一直是通过这三个途径进行的,前贤今彦曾做了大量工作。有的侧重于字意,是谓义训,比如《尔雅》;有的侧重于字形,是谓形训,比如《说文解字》,分析字形,解释本意;有的侧重于字音,是谓音训,比如《释名》,作者刘熙,是东汉大儒郑玄的弟子,这本书专门解释事物命名的来历。那么,历代学人不断做研究下功夫,专门研究字形这套学问叫文字学,专门研究字音的学问叫音韵学,专门研究字意的学问叫训诂学。这三门学问在汉代有个专称或通称叫“小学”,小学在古代是一门打基础的学问,过去任何一个读书人都要有小学的文化童子功,没这个基础后面的解经读书就成问题。本来汉字形、音、意是三位一体的,后来一分为三,就产生了顾此失彼的现象,大道因多歧路而亡羊。中国汉字的大道也是这样,就是因为这样不断地分杈,分别专门研究一个,各管一摊,其余不问,虽然研究也很深,可能也颇有成就,但是汉字整个系统反而忽略了。双法字理力图从形、音、意三个角度分别加以疏通,合三为一,重新统合起来构建汉字的系统体系。为了印证这个说法,下面举例说明。以“角”字为例,我们解说一下它的形是怎么来的,音是怎么来的,意又是怎么来的。

先看字形,“角”是个象形文,在甲骨文中画的就是一个动物犄角的样子,后来字形略有变化,上面为什么变成刀了呢?因为动物以角作为它的武器,就像防卫的刀一样,古今文字形状演变过程是很清楚的。为什么念“jiǎo”?动物之间经常打斗,用犄角互相顶撞,比如河马、犀牛、羚羊、野牛等都是这样,动物之间的打斗,就是比较看谁厉害。从音训角度看,这个“角”字和比较的“较”同音通意;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念“jué”。这个音又是怎么来的呢?动物之间打架不就是决斗嘛?一决胜负一分高下,所以这个字和决斗的“决”也是同音通意。再说“角”的意义。其本意是动物的犄角,后来引申为和犄角相似的东西也叫角,比如说荷角,就是荷花长着的小角,小荷才露尖尖角,崭露头角。过去小孩子梳小辫,在额头这块儿扎着两缕头发,这叫总角,所以称小孩子是总角之年。角的特征很明显,一头尖一头比较宽,两条线相交,这就说到了数学上的角,锐角开口比较窄,比较锐利;横平竖直九十度的就是直角;开口比较开阔,比较迟钝,不容易扎入就叫钝角。生活中像墙角、房角、角落,也是两条线相交形成的。钱有元角分,过去的铜板、银元是圆的,一块钱往下再分,分成十分之一,占一元的一角,所以叫一角。那角再往下分呢?就是分了,货币的圆、角、分就出来了。还有演戏的叫主角、配角,一部影视剧里,不同演员扮演不同的人物,占着剧里的一部分,也是一角。角色,现在都念jiǎo,过去念jué。过去唱戏的有名角,为什么呢?他是通过一番较量、决斗之后,谁唱的好或演的棒,才能被选中登场。现在也有演员海选,也是经过考评,正音念jué,现在念成jiǎo了。还有,中国传统音乐的五音里有宫、商、角、徵、羽,角为什么跟音乐还有关系呢?因为过去动物的角能用来吹号,所以它就有了号角的意思,就和声音、音乐有关系。说完文,再解字。比如庖丁解牛的“解”字,屠夫把牛大卸八块需要用刀,所以这个字右上角是个刀,右下角一个牛字,左面就是角,解牛首先是从带有犄角的脑袋开始,先割下头部,“解”字用“角”来造就很好理解了。然后我们看一下由“解”再造的字,加了竖心旁(忄)就是“懈”字,表示心理上的放松,好似卸下心理上的包袱,如释重负,受“卸”影响,读为“xiè”。螃蟹的“蟹”,加虫字旁表示归类,解表示这种动物的特点,有两个分解食物的大钳子。还有邂逅的“邂”,“邂”指二人原本就认识,相互了解,在路上行走时不期而遇,于是“解”字加“辶”。

还有一个“奂”字也是用“角”再造的,“奂”字的古文字就看得很清楚,下面是两个手,上面拿着一个角在吹号,吹号干什么?发出号令召唤人。现在的写法下面变成了一个“大”字了,其实古文字是两个手,上面的部分是角,实际是半个角的形状。召唤的“奂”除了用角,也可以用嘴召唤,后来再加个“口”就是呼唤的“唤”。“奂”表示吹号,先吸气再吹气,吹一会儿就得停下来再吸气,不能一直吹,一吸一呼,不断地交换,所以就有交换的意思。最早拿东西以物换物,比如拿十只兔子换一头山羊,以物交换,用手拿着,再加这个提手旁就成为“换”。“涣”加三点水,“涣”的本意是指水从高处落下来,比如瀑布落下来往往形成一个水潭,有的水就会在水潭里面,有的水接着流走,所以水不断聚散,就像气息不断聚散一吸一呼似的,这就是涣散。还有容光焕发的“焕”。加一个火字,由“奂”加上一个“火”,本义指火花聚散,中国有一种老手艺叫打铁花,非常漂亮,后来形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由萎靡到振作,就是精神焕发、焕然一新。可见,唤、换、涣、焕等都是用“奂”来造的字,所以知道了“角”的本意,形、音、意疏通了,其余的还用死记硬背吗?根本不用,一说就明白,一点就通。双法字理尽可能把汉字的形、音、意三者统合起来学习,就会发现汉字的系统脉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能大多数国人对汉字的最初印象就是一盘散沙,随意拼凑的,以为汉字太难学、太难认了。接触双法字理,你就会对汉字刮目相看,原来古圣先贤把他们的心血凝聚于汉字的每一个笔道里、每一个声音里、每一个字意里。汉字原来是非常成系统的,汉字的形、音、意都是有迹可循的,是有来龙去脉的,是能按图索骥的。中国文化渊源深厚,汉字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说“文以载道,字以明理”,汉字的背后是有道理的,汉字是能讲清楚它为什么这么写、那么念、如此用的,它绝非毫无章法。汉字是非常有体系成系统的,面对这样有智慧的符号,我们由衷地佩服我们的祖先,汉字造得太绝妙了!二、连通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曾提出二重证据法,运用地下出土的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参证,这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用双法字理解字,汉字一肩挑两头,一头连着现实生活,用生活经验印证汉字,另一头则通向历史文化,用文物文献佐证汉字,这是解字的二重证据法。学习汉字,一定要在生活中发现汉字的源头,找到最初造字的场景。比如“件”字,一个人和一头牛,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就知道,耕地是“件”很费力气的活,单靠人或只有牛都无法完成,需要人和牛共同完成这“件”事,后来引申所有的事情的量词都论“件”。

可见,我们祖先创造出来的文字,都不是凭空随意造出来的,都有其生活来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高度的总结、概括,才画出了这么简洁生动的文字符号。前面已经说到了“统”的造字生活来源,那么“传”这个字,它的生活根据是什么呢?我们要知道解字的秘诀,关键通常是文字的右半边,绝大部分在汉字的右边,当然也有个别的在左边,在下面或上面的,因为汉字大多是形声字,占到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数量最多的左形右声结构,左边形符多表归类,多是后来字义分化新加的,而汉字的右半部分往往对造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传”字,它的右边是一个专(專),专心、专一的专,画的就是一个纺线用的工具,叫线拨锤,通常是用一个羊骨头做成,两头粗中间细,中间打个孔,然后上面再用一个竹棍或一根铁线,给它弯一下,上面引出麻绳来或丝线,然后人用手在下面转动线拨锤,画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纺线场景。这个字加上外框,就是团聚、团结的团,繁体字为“團”。这个纺线的工具是转动的,加上车字,就是车轮转动的转字、旋转的转字。加上提手就是抟土造人的抟。加个单人旁呢?也有越来越多的意思,我们的祖先血统不断延续,人丁兴旺,就像线拨锤纺线成团一样,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被称为龙的传人。而我们的文化道统,从过去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直到孔子集其大成,后代一直都有它的传承,所有伟大的文化系统一定有它的最初的、最重要的一个起点,然后越传越大,越传越多,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传”字。所以说,如果有纺线的生活体验,或者找到造字本源场景,那么理解就不难了,由其再造的字词,也就一清二楚了。文字来源于生活,学完字以后,还要把它还原到生活中去,你再回过头来看汉字,就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汉字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超乎象外,得其环中”。古人造出来的每个字,都是经过反复大量细致的观察,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高度的抽象、概括、升华和引申。以前我们看汉字是知其然,只知道横竖撇捺这些笔画而已,深入学习汉字知其所以然,才知道汉字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生活和道理。据说汉字的伟大发明者是仓颉。仓颉造字的灵感来源,就是善于观察生活的结果,他发现不同的鸟兽有着不同的蹄迹,能够加以分辨,因此获得了造字的启示,于是迸发出灵感,创造出了最初的文字。为了进一步说明汉字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我们再看这个“隹”字,念zhui,画的就是一个小麻雀的样子,这个字在很多表示鸟的文字里作偏旁部首。前进的“进”(繁体字为“進”),为什么里边也有一个小麻雀呢?有生活经验的人,就会发现这个字造得简直太妙了。小麻雀走路有个特点,只会往前蹦着走,没有往后走的,不会倒着走,从来没看过一个小麻雀大大方方的往前走几步,然后再往后倒两步的,没见过这样的麻雀吧?麻雀只能向前,走之旁加了一个隹字,就造出了前进的“進”。还有“推”字,右边也有一个隹字,因为推这个动作也是往前使劲。麻雀还有一个特点,一飞就一群一群的,特别多,呼啦一群落在一棵树上,所以集合的“集”,上面是一个隹字,下面是一个木字,“集”的一种古文字上面就是三个隹,表示很多小鸟,下面是个树木,后来为了书写简便,变成了一个隹,集合的“集”为什么这么写?知道了麻雀群聚这个特性,一下就明白了,原来如此。鸟是经常被射猎的对象,放到火里烧烤,就会把鸟烤得发黑了,就是“焦”,“焦”字就造出来了。再看香蕉的“蕉”,上面是草字头,表示植物,下面为什么是焦字呢?大家吃过香蕉,香蕉放置时间稍微长点,里边的果肉并没坏,外面的皮开始发黑出现了小焦点,这时香蕉反而更香也更好吃,所以香蕉的蕉用这个“焦”字。还有一种花叫美人蕉,美人蕉花开过之后,里边的花心儿会变得很黑,就像烧焦似的。可见古人给每一个字造字,背后都是生活的提炼,都是从生活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如果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讲解汉字就能从生活中对上号了。而最有效果的学习方法就是全息式、沉浸式的体验学习。今天伴随着文明的推进,伴随着城镇化的脚步,随着网络虚拟世界的扩张,我们人类和大自然变得越来越隔绝疏远了,很多人都没有实际生活经验了。在这个摩登时代,人类需要返璞归真,如果没有直观的、形象的事物构建他的大脑,锻炼他的思维,缺乏生活的直接感受体验,那么所得到的知识大都是间接的,零碎的。汉字除了发挥语言交际的实用功能外,还具有深度的文化贮存功能,从而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极具智慧的汉字文化景观。汉字的表意特征决定了它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汉字不是简单的记录语言的抽象符号,汉字始终保持着表意的文化传统,这个属性是汉字的灵魂,凸显着汉字的文化本质。汉字独有的历史传承性,天然地赋予了每个字特定的深厚文化内涵,这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可企及的,可谓真正做到了文字和文化的融合,因为每个字都有自己的“身世”,汉字每一个笔画都有它的来历和出处,汉字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是先民生活生产情景的复原写照,从中可以了解先民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以及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汉字恰恰是一个非常好的管道,把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连通起来,通过汉字深入古典文献,通过汉字认识文物,也会变得十分容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学汉字上的知行合一。三、贯通汉字研究学术和教学技术。

在有关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上,冯友兰先生有个“照着讲”和“接着讲”的说法,应用于汉字讲解也是如此。汉字有造字理据,不能随意曲解,背后一定要有学术依据。大多数汉字的解说已有定论,古人一直就这么解释,比如日就是那个样,月就是那么画的,我们只须“照着讲”;还有一小部分汉字,需要与时偕行“接着讲”,随着近现代考古发现和名家权威研究成果,加以新解。比如“民”字,过去比较费解,郭沫若根据考古研究,解释为刺瞎奴隶的一只眼,后来泛指老百姓。此外还有一小部分汉字可能处于无解状态,比如《说文解字》收录了很多带玉字旁或马字旁的汉字,玉器和马匹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器物,所以就给不同的玉、不同的马分别造字命名,玉器、马匹与今天的生产生活的关系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这些字也就没有了使用价值,就逐渐变得无解了。双法字理充分继承了古圣先贤的汉字文化遗产,并在今天发扬光大,既有“照着讲”,还要“接着讲”。在学汉字的时候,需要把汉字的研究学术和教学技术连通起来,首先解字得有学术依据,不要乱讲;其次要学有所用,在不违背汉字本意的前提下,在汉字教学中要因人制宜,语言通俗易懂,多接地气,不掉书袋。因为学术作为研究成果,有的仅是一家之言,有的尚须进一步验证,尚未定论,因此不能完全适合实际教学之用。所以有些字在教学技术上,则需略加变通,才会让大家容易理解。就拿简化字来说吧,根本没有古代的学术解释,比如“确”字,这是今天的简化字,古文字是“確”,右边是“隺”,“隺”就是鹤,它的两条腿特别长,嘴也比较长。这个字本意指的是河上的石桥,不是赵州桥这种大石桥,而是那种简易桥,用几块石头墩铺上石板搭成的,高耸出水面,很像鹤的两条长腿。今天简化成“确”了,怎么解字呢?我们试着这样解说:搭石板桥要注意角度,石头也是凹凸不平的,怎么放比较合适?要注意位置方向,把角度掌握好,桥就比较牢固,人在上面走比较安全,所以这个字就有确实、确定的意思。这是简化字的解释,是按照双法字理新补的字理,也有字理,比较符合生活实际,还不离谱,能说得过去。纯学术解字需要术业有专攻的专家学者,他们的研究有他们的价值所在,但是从受众接受和文化普及角度讲,完全钻到故纸堆里,不适合大众的口味。当然完全迎合大众口味,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对,有些人就是为了方便讲解,不下功夫研究,在那里胡讲乱说。比如“老”字的下面被解释是个匕首,说人老了没用了,用匕首杀死得了。这不是胡讲嘛!光有技术缺少学术,错得更离谱。所以解字能把学术和技术贯通,不顾此失彼,做到雅俗共赏,是很不容易的,可以说双法字理做到了既契理又契机。四、旁通百科知识,综合各门学问。“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汉字绝不仅是学字,而是学汉字背后的文化。要弄清楚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学汉字首先离不开文字学、训诂学、声韵学、语源学,经常用到思维科学、考古学、民俗学、文学、哲学、历史学、地理学、医药学、政治学、经济学,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建筑学、金融学等,以及各种艺术,林林总总,方方面面,一切学问都要接触研究,几乎就相当于半个博物学家,所谓“一事不知,儒者之耻”,通过汉字一门深入,然后广学多闻各门学问。双法字理先通过七字空间搭建框架,标订出文和字,然后再把百科知识随处安置,做到博而有约,杂而不乱。每个汉字就是一个枢纽,开关一打开,涉及的知识自然就链接上了,把整个古今中外的知识作了一个有序的、合理的安放,构建起了一个立体空间的知识架。据说现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已经由原来的分科教学,逐渐向综合教学转变,这是未来教育的趋势,现在我国也在不断教改,比如考试大综合、小综合。怎么能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系统思维?学汉字就是一种特别有效的训练方法。五、汇通中外文字,沟通东西文明。“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的文字成千上万,文明的形态也多样不一,但是背后的思维理念往往却很相似,有着某些合集和交集。比如说,老虎是我们东方特有的,听说过华南虎、东北虎,孟加拉国虎,有没有说欧洲虎的?欧洲古代没有虎。“虎”这个字,画有虎头、虎腿、变化的花纹,虎是个象形文。“虎”的声音来自模拟虎啸声。后来老虎被运到西方了,西方人也要给老虎命名,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命名方式不外乎两种:有则仿之,无则嚷之。中国的虎是有则仿之,模仿它的形状,模仿虎啸的声音;西方人以前没有老虎,没法模仿,就要给老虎新造一个单词。因为老虎是百兽之王,额头上面有个王字花纹,所以就找和虎比较接近的一个事物描述它,就想到西方有教皇,也是人中之王,教皇的帽子有纹理,比较相似。所以后来英语翻译成了tiger,这是“无则嚷之”,它的发音不是老虎声音,而是用了西方人比较熟悉的事物来给它命名。用双法字理研究西方文字,原则方法同样也适用。

再比如狮子,原产非洲和印度。中国本土没有狮子,后来才被进贡到中原。狮子英语怎么发音?Lion。就是模拟狮子“啊呜”的吼叫声,读音是“有则仿之”。狮子被运到了中国,以前大家都没见过,那怎么办?也需要给它命名,古人发现狮子的明显特点就是捕猎时团队作战,非常有组织,就像部队一样,也找到其相似之处,所以就把它命名叫“师子”,最早就是这么写的,后来为了区别于师父的“师”、师旅的“师”,因为它是动物,后来才增加“犭”,这是“无则嚷之”。

再举中国的弓箭例子,“弓”的声音和写法也是典型的模仿,英语的弓是怎么拼写的?Bow,Bow第一个字母大写也像一个弓形,它的英文发音[b?u],也是拟音。中国的箭叫“矢”,画的就是一个箭头的样子。西方的箭Arrow,第一个字母大写A也像一个箭形,箭射离弦,A—rrow!”还是拟音。理都是一个理,东西方文字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英雄所见略同,到最后不谋而合,不约而同。所以双法字理不仅适用于汉字,还可以用来帮助学外语,汇通中外文字。所以白双法先生有个最大愿望就是将来汉字会再次成为世界文!因为汉字曾经做过世界文,古代汉字几乎通行整个东南亚、东亚。今天汉字圈已经逐渐扩大到全球了,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外国人说汉语、学汉字,和中国人打交道,非常需要了解汉字。今天汉字语音特别适合人机交流,在人工智能上大显身手,方兴未艾,二十一世纪乃至今后必将是汉字发挥它无穷威力的时代!所以说,汇通中外文字、沟通东西文明,双法字理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学好汉字文化,走遍全球都不怕!最后,再简要谈谈双法字理的三个符合。一、符合中国式思维的运行规律。我们每个人的行动所作出的抉择,背后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有这样的思想背后是因为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汉字是形而下之谓器,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则是形而上之谓道,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是体,汉字是用,体用不二。而汉字就是中国式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因为我们思维靠的就是文字,而通过汉字恰恰能培养这样一套中国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需要蒙以养正,思维方式也得从小培养,先入为主,从这点上看,古代小学把文字作为一门极其重要的功课,用心和目的原来如此!从这个角度看,古人所谓的小学并不是因为它是小儿科,可学可不学,而是恰恰相反,这套学问太重要了,这套训练方法太有必要了,一定在小的时候学习,顾名思义叫小学,这才是小学的真正含义。识文断字是古代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古时候读书人都有文字童子功的基础训练,所以小学之书放在四库之经部。古代狭义上说的小学就是指文字学,就是说文解字、识文断字的系统训练。现在大多人是用西方思维看待汉字,传统文字训练几乎断了。所以现在有个提法叫“重新认字”,以前我们学汉字几乎是按照西方模式来学的,按照横竖撇捺笔画来学字,字形、字音、字意几乎都是死记硬背。这么学汉字能不难学吗?收效往往事倍而功半。汉字难学的板子不能打在汉字身上,应该找一找今天的方法是不是弄反了,是不是思维方式有误。学汉字不用传统的中国思维难以契合圣贤之心,往往会出现跑偏的现象,产生南辕北辙的后果。仔细研究,我们就能体会到双法字理处处体现中国式思维。最典型的中国的思维方式简单归纳有三:天人合一、阴阳合一、知行合一。七字根就是中国人的六合思想,人在中央,天地万物立体排列四周,这就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天文地理一上一下,植物动物一静一动,器物符号一实一虚,都是阴阳合一,而且99对组文又细分阴阳,两两成对;每个文字来自生活,上升为文化,两头贯通,是谓知行合一。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天人合一、阴阳合一、知行合一的思维方式,所以学习双法字理,才会知道汉字为什么是这样排列的。我们就拿天文类的9个象形文,来体悟一下其中的中国式思维。从天体看,“悬象著明莫大于日月”,天上最明显的两个物体就是日、月,古人给它造出了一对,这是阴阳合一思维,古代造字都是一对一对造的,这对阴阳造出来之后,阴阳一和合,二就生三,古人认为星星是日月的产物,所以画了一个星星。星星满天很多,就选择最大的、最明显的一个星星来作代表,就是夕星。从天气上,古人发现有气就有云,气上升,变为云,所以云和气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它俩又是一对阴阳,二生三就是雨,所以《千字文》里有“云腾致雨”这句话。再看天象,最常见的天象就是打雷和闪电,一个听到一个看到,雷和电它俩又是一对阴阳,有了雷和电,往往就会引起山林的火灾,那么就产生了最早的火,火是雷电的产物。天文类的九个文,是按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思维方式有条不紊地构建的。二、符合汉字的生成发展规律。汉字是怎么生成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告诉我们:“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这个说法揭示出汉字的生成发展规律。汉字之演变史,就是泱泱华夏文明的进步史。自仓颉造字以来,贡献了历代古圣先贤非凡的聪明才智,从汉字的初创、确认、使用到逐渐规范统一,历经几千年的演变,虽然字体形象有异,但汉字形体演变过程非常清晰,一脉相承。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积淀过程。先有文,再有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往下繁衍出一个个汉字家族。双法字理从文入手,然后是字族学习,复原了汉字的最初产生和不同阶段的发展脉络,从历时和共时角度把汉字发展解说得一清二楚。三、符合汉字的认知教学规律。

汉字表意特征十分明显,字字皆有理据,学汉字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教是什么、不讲为什么,明显违背汉字的教学认知规律。象形文是汉字基础结构,直接取象客观世界,《说文解字·序》指出:“仰则观象于天(天文),俯则观法于地(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动物植物),近取诸身(人体),远取诸物(器物符号)”,象形文就是搭建汉字大厦的砖石瓦块,而字是由两个或多个文拼合而成,文要说清楚,字能分解开,这是自古以来说文解字的传统套路,双法字理先学文再学字,由简入难,学不躐等,符合汉字教学认知规律,符合传统汉字教学方法,也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双法字理背后的系统框架和宏大格局,了解双法字理的真正价值和伟大贡献,把双法字理讲清楚,把中国汉字讲清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学双法字理,做汉字传人!附記:丁酉初秋,赤峰張凱老師來電,言廈門邱德輝老師拟邀撰文,以評價雙法字理,囑余作文以記之。余初覺甚難,然不獲辭。蓋余不敏,追隨白雙法先生問學數年,樂耽文字之奧,嘗有顏回鑽之迷深仰之彌高之歎,身在其中,不知廬山真面目,何敢置喙?今欲做此文,須出乎其外,始見真知。遂苦思多日,不敢貿然下筆。數日之後,忽有所感,筆記綱要若干以免遺忘,適逢朝陽漢字共學小組開課,遂試講並現場錄音,之後有勞赤峰師生整理文字初稿。余反復斟酌,三易其稿,猶不敢自專也,面呈白老過目審定之。許叔重有言曰:“蓋文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文字之體用大矣哉!時值中華文化復興之際,國人重拾文化自信,欲求文化自信,豈可少文字自知乎?欲求文字自知之明,豈可不學雙法字理乎?欲學雙法字理,曷不一讀此文也哉!張守良謹志時丁酉孟冬

張守良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吗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zxiaowanjia.com/jbhy/jbhy/90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